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赏邮票识陶瓷(一)——彩陶·新石器时代

发布时间:2016-06-12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编辑:yuxun
摘要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china在英文中是陶瓷之意,而CHINA则是中国。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而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二者所用原材料也有所不同。中国生产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素有“瓷器之国”之称。china在英文中是陶瓷之意,而CHINA则是中国。西方人了解中国,正是从了解陶瓷、茶叶和丝绸开始的。

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先有陶而后有瓷,瓷器由陶器脱胎而来,二者所用原材料也有所不同。中国生产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1954年8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第五组《伟大的租国》系列邮票(特9),第一枚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罐。

16040211044075.jpg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

邮票画面上左边的一个彩陶罐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小口、鼓腹、小平底、愎部有对称的小环耳。腹的上半部绘满黑彩,构图比较复杂,中间为大螺旋纹,黑色锯齿纹边。右边那件小双耳罐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马厂类型是由半山类型发展而来的。该罐双耳、大口,腹部绘满菱形纹。彩陶罐用粘土作原料,并全系手工操作制成,因此,比较粗糙。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它是人类最早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1986年至1987年,北京大学与河北大学组成考古队,通过对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遗址中的古陶片考察,以及1977年南京博物院与南京大学考古队,对江苏省溧水县神仙洞遗址出土的黑陶片的考察,均得出中国陶器发明于距今约1万年的中石器时代的结论,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发展制陶工艺最早的国家。邮票上的这类彩陶器,均是在未入窑焙烧之前,在陶坯外表绘上黑彩或红彩(个别的也有白彩),入窑经高温焙烧后,形成陶器上美丽的装饰花纹,如宽带纹、垂幔纹、葫芦形方格纹、波形纹、螺旋纹、弧形三角纹、锯齿纹等。图案线条柔和流畅,布置谚密适当,同凝重的器物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陶器的诞生,为以后殷周青铜器的问世,提供了发展条件。

16040211363504.jpg

1990年4月10日,为表现中国远古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邮电部发行一套《彩陶》特种邮票,全套4枚。 这套邮票图案选用了中国彩陶最繁盛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各时期的四件作品,底色以白色为主,下部略显曙青色,犹如清新的晨空,鲜明的衬出置于画面上的棕红色的彩陶,以简洁的手法表现被誉为远古文明之花的中国彩陶。

1.图案选用了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半坡类型彩陶属于仰韶文化早期,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的渭水、泾水流域,其年代约在公元前4800年-前3600年。1953年,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首先发现,故称半坡类型彩陶。陶器以卷沿浅腹圆底盆、小口细颈壶、直口尖底瓶、敛口葫芦形瓶等为代表。半坡类型彩陶图案多采用动物形象,如鱼、鼋、鹿、鸟、和人面、猪面等仿生性纹样,其中鱼类水2.图案选用了庙底沟类型变体鸟纹曲腹彩陶盆。1956年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庙底沟彩陶属仰韶文化中期,年代约公元前3900年-前3000年。陶器以卷洞曲腹平底碗和盆、敛口浅腹盆、长颈罐、双唇小口尖底或平底瓶为代表。主要分布在豫、陕、晋邻境地区。庙底沟类型彩陶图案多为变体的几何形纹样,有的甚至将变体的动物纹样经分解后又重新进行组合,很难再辨认出原型了。

3.图案选用了马家窑类型旋纹敛口彩陶瓮。1956年于甘肃永靖县三坪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合称马家窑文化。其中马家窑类型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陶器以侈口长颈双耳瓶、卷铅鼓腹盆、敛口深腹瓮为代表,具有数量巨大、器形多样、图案精美、花纹绚丽等特点,为中国彩陶艺术的顶峰。

4.图案选用了马厂类型神人纹样陶壶。神人纹样陶壶也称人形蛙纹陶壶,1977年在青海省民和县三家窑遗址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马厂类型彩陶最早在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2200年-前2000年。据统计,发掘出完整的陶器皿一万多件,以瓮、壶居多。马厂类型彩陶的绘制手法有较大发展,开始出现了用两条黑线镶嵌一条红线的复合线纹技法,图案主要是四大圈纹和神人纹。4枚邮票选取了黄河中、上游地区各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四件彩陶作品。底色以白色为主,下部略显曙青色,犹如清新的晨空,鲜明的衬出置于画面上的棕红色的彩陶,以简洁的手法表现被誉为远古文明之花的中国彩陶。(本文转自2016.04.02中国瓷网)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瓷器之国 瓷器 中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从小就说“司马光砸缸”,你知道司马光砸的是什么缸?
下一篇:陶瓷上的金石趣,笔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