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名家名作
编辑

【独家专访】张云波:此生有“三友” 化作刻瓷魂

发布时间:2016-04-09 来源:原创 作者:周天智 编辑:小喻
摘要 “我的三友,与别人的三友不同。”45岁,25年艺术生涯,张云波几乎天天与笔、墨、刀相伴,对此“三友”寄托了无限情感。

在2016年的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令人耳目一新。

说到“工匠精神”,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齐鲁工业大学陶瓷客座研究员张云波有着独特理解:之于刻瓷艺术而言,工匠精神就是“在传统中创新,在坚守中传承”。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云波.jpg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云波

方寸之间刻字数万,创新微刻全国唯一人

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昆仑陶瓷城,张云波开设了个人工作室,提名为“三友斋”。

“我的三友,与别人的三友不同。”45岁,25年艺术生涯,张云波几乎天天与笔、墨、刀相伴,对此“三友”寄托了无限情感。

“三友斋”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张云波最近几年的创意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山水题材鲁青瓷刻瓷作品《泰山赋》, 画面上有黑龙潭、中天门、南天门等景点,树木人物,亭台楼阁,刀刀精妙,笔笔端庄,典雅大气。更惊人的是,画面周围刻有26000多字的微书,小如米粒,字字清晰,刻字面积才五寸见方,“于细微之处现大气磅礴”。该作品在2014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获得刻瓷金奖,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件获得金奖的鲁青瓷刻瓷作品。

张云波说,刻瓷的因素讲究内容、形式、意境、气韵,精品一定是有内涵的作品。泰山是齐鲁的骄傲,是历代帝王将相封禅之地,寓意平平安安,作为一个山东人,更应该赋予情感于其中,“创作这一题材,我构思了一个月,刻画了三个月。”

刻瓷要有突破性创新,包括材质创新、技法创新、构图创新。张云波从事刻瓷以来,在陶瓷彩绘、刻瓷、微书三者上精耕细研,找到最佳契合点,融三者于一身。在技法创新上,他突破平刻、直刻等传统技法,参考铜雕、木雕手法,加入了点刻,将国画中的肌理效果通过刻瓷表现出来,将笔墨的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的微刻,得益于从小练就的书法功底,所刻字体有隶书,亦有行楷。在淄博,只有他和他的师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从事微刻。

“目前,我创新的微刻在全国成为唯一人,这也鞭策着我继续创新。”张云波说,技法是基础,意境更重要,意境就是作品的灵魂,不能脱离现世而存在,好的作品要融入时代精神。

张云波作品:凌波仙子.JPG

张云波作品:凌波仙子

陶瓷世家坚守传承,苦练技艺精心钻研

刻瓷,离不开一双“运筹帷幄”的手。张云波伸开的右手,令人见之而心痛——这是一只因长期刻字而长满老茧的手,中指更严重变形。

张云波出生在淄川陶瓷世家,父母都在昆仑陶瓷厂工作。小学二年级时,有个从事刻瓷的邻居,每天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引起了他的兴趣。1990年,他从陶瓷中专毕业后,也进入昆仑陶瓷厂艺术瓷公司工作,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

“习艺时,我刻坏过不少瓷器,心里很难受,老师不断鼓励我,让我下定决心在刻瓷技艺上有所突破。”张云波说,除了最初刻坏一些外,他没再失手过。经过二十多年的苦心修习,他现在已经能在薄如蝉翼的骨质瓷上进行微刻,在张明文大师的众徒之中,他是唯一一位以陶瓷微书扬名的工艺美术大师。

“如果仅仅是书写在釉面上,看起来像钢笔字,没力度,显得浮躁,而微刻会让书法有篆刻的感觉。”在张云波看来,有人在头发上、大米上刻字,但在陶瓷上刻字的少之又少,因为陶瓷釉面硬度大、强度高、易破损,对力度要求更精。为了完成微刻,张云波每天都要进行俯卧撑、单杠等运动锻炼,以增强手部力量。

张云波雕刻的一套鲁青瓷微刻文具,每件文具上都刻有12000多字的《道德经》全文,需用放大镜才能看清。这套作品参展于2013年举办的第十三届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于建明拿着放大镜看了两遍,啧啧称赞:“这是中国真正的手工艺传统,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于是买下一套鲁青瓷文具,两人从此成为好友。

除了微刻,张云波还擅长彩绘,画陶瓷彩绘已经20多年。他的陶瓷作品,书画交融、刻画具微、设色明雅、曲尽其妙,其创作的《孔子行教像》、《岳阳楼记》、《三羊开泰》等作品,先后被国家各级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国际友人。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云波。.JPG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张云波

艺术亲民言传身教,工匠精神影响深远

“我今年45岁了,在淄博刻瓷圈里是最年轻的省级艺术大师,但这是我最不想看到的,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超越我们,但现在学刻瓷的年轻人少之又少,这项传统技法的传承遇到了瓶颈。”张云波说,掌握好刻瓷工艺,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难成气候,而现在的年轻人无论是在精神方面,还是经济方面,往往耐不住寂寞。

学刻瓷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父传子(血缘关系),二是师带徒(传承关系),三是课堂教学(学院关系)。张云波认为,这三者中,传承关系是最重要的,因为在课本上学到的仅仅是理论,而师带徒却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张云波带了一个徒弟,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我这个学生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有兴趣和毅力,我希望他能够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刻瓷艺术传承下去,把做人、做事的哲学理论传承下去。”

而想要把刻瓷这一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更需要这一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市场需求大了,自然传承和发展就快。

张云波作品:论语.JPG

张云波作品:论语

“博山正在打造文化名城,政府重视,区里对省级以上级别的大师,每年补助5000元,国家级大师每年补助1万元,而在其他区县和全市,都没有这类补助。”张云波说,陶瓷是淄博的文化名片,希望政府支持、推广,将其传承好,让好作品走向世界。

而为了让艺术作品贴近百姓,张云波也作了许多努力,他的作品面向不同的消费群体,售价在500元至几万元不等,“500元的小茶壶,普通百姓也买得起,这样文化才能得到推广。”

现在,张云波每年都在陶博会上参展,并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和中国陶瓷协会主办的全国大赛,通过参展和参赛,他的作品不断吸收其他作品的精华,呈现给百姓更好的审美享受。

“淄博有超过3000名专业从事刻瓷艺术的工作者,还有数千名业余爱好者,加起来近万人热衷于刻瓷艺术。”张云波说,热衷仅仅是基础,真正伏下心来静心创作,在传统中创新,在坚守中传承,更深层次地理解刻瓷艺术,理解工匠精神,才能使刻瓷艺术再创辉煌。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三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张新中:中国刻瓷艺术大师
下一篇:中国刻瓷艺术大师张明文:一生相伴刀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