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刻瓷学院
编辑

鼻烟壶的起源

发布时间:2016-06-21 来源:雅昌论坛  编辑:yuxun
摘要 谈到鼻烟壶的起源就要先说起鼻烟,鼻烟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相当盛行。在明朝末年时,欧洲传教士将其带入中国,此时其所装盛之器称作「烟瓶」。虽在明末清初吸闻鼻烟并未广范流行,但对于烟瓶的造型却一直在改进中。到了清代鼻烟逐渐风行了起来,于是各色各样的鼻烟壶蕴育而生。

00083351-ff9f-45f9-97d4-8f3886b24d0c.jpg

 谈到鼻烟壶的起源就要先说起鼻烟,鼻烟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洲相当盛行。在明朝末年时,欧洲传教士将其带入中国,此时其所装盛之器称作「烟瓶」。虽在明末清初吸闻鼻烟并未广范流行,但对于烟瓶的造型却一直在改进中。到了清代鼻烟逐渐风行了起来,于是各色各样的鼻烟壶蕴育而生。

壶的用途、样式

鼻烟壶俗称 「烟壶」,壶原本是古代的酒器,用作盛酒浆。器腹为方形,器口为圆形约叫做壶;相反,器腹呈圆形,器口为方形的,叫做 「方壶」。

另外,凡是器腹大,可盛装流质的器皿,都被称为 「壶」,由此可见,「壶」一定是盛装流质的器血,所以,今天装酒的器皿,叫做「酒壶」;砌茶的器皿叫做「茶壶」;注水的器具,叫做「水壶」;吐痰的叫「唾壶」;撒尿的叫「夜壶」等,无不同此义相符。虽然也有例外的情形,如「投壶」这种器物,就不是盛流质的用具。不过,它原本是古代的酒器,古人在饮酒的时候,举行投矢的游戏,就是借用用完的酒器进行的,所以 「投壶」的壶实际上就是酒壶,人们依然把它叫做壶并没有违背它的本义。

[按]烟壶的叫法,本来就不恰当,而是陈陈相因,世人习以为常而没有察觉出来,他们都不知道其中的失误之处。

烟壶与烟瓶

今天的烟壶的用途与样式,都与 「壶」的名称不相符合,而应该叫它为「瓶」,不能称为 「壶」。

虽然瓶的原义,为小口、大腹盛装液体的器皿,同盛烟之义未必一致,但是,后代所讲的瓶,正与盛烟的各种器物式样相同,在这种情形下,把盛烟器具称为 「瓶」,才同「瓶」约含义相合。

而且鼻烟刚从西洋输入中国时,盛装鼻烟的器皿就叫做 「烟瓶」,不过国人没有通用罢了。这是由于鼻烟初来时,有关鼻烟及其用具都用外文称呼的缘故。

这类烟瓶,可贮藏鼻烟一斤多一点,最小的也可盛装四两以上。不过这种 烟瓶仅仅用于收藏,而不便于使用,于是人们大多利用旧日的药瓶来盛装鼻烟。大概是中国旧日贵重的药品,都贮放在叫做「药瓶」的瓷制小瓶内。这种瓶制造也颇精美,宫中用的药瓶就更为佳妙。

明朝用的烟壶,并无专制,都用旧存的药瓶来盛装鼻烟 。今天市场土时而见到有 「大明嘉靖」款字和 「大明万历」款字的烟壶,就是明朝的药瓶。

更有定瓷扁瓶看似宋元时的遗物,这也是药瓶,千万不能以 「无鼻烟的时期,就不可能有烟瓶」为据,误断此器为后世的伪造物品。由此可见,鼻烟盛器,以称 「瓶」最为适宜。

蜡与药瓶

盛装鼻烟的瓶子,外文叫做 「蜡」。盛装鼻烟的蜡,旧制极小,仅仅贮藏一两多一点,但磨琢精巧,晶莹胜过水晶,有的涂饰金彩,更是璀璨陆离。式样有方形的,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有六角形的,以及其它形状,也有中分二隔、三隔的。这类瓶,不是专为贮藏鼻烟,也可兼作它用。所以鼻烟初次输入中国时,并无另行特制专用的烟壶,只有上面所讲的这种仅贮藏一两多一点鼻烟的「蜡」,后来才改用 「大蜡」、「一蜡」。

鼻烟壶称谓的来历

当时西洋译文中,虽然出现 「鼻烟瓶」、「鼻烟盒」和 「鼻烟壶」不同的名目,实际上指的是同一种器物。嗣后国人懂外文的多起来,于是校正译文中的不当之处,乃改定:凡由西洋运来盛具烟的器具,统统叫做 「瓶」。时间一久,遂成定名。凡是称谓 「鼻烟一瓶」,即指由西洋运来的一瓶鼻烟,大瓶一斤多,最小的也在四两以上。后来由于为了使用上的方便,都改装成小瓶,如果再称「瓶」,必定同西洋原装瓶相混,容易引起误会;如果叫做「盒」,又与实际不符,于是称做 「壶」。它的用途,虽然与 「壶」的古义稍有违背,但是与古代壶的形式相同之处尚多,这就是鼻烟瓶必须叫做「鼻烟壶」的原因所在。

如《清会典》载:「乾隆五十三年 ,赐安南国王鼻烟三瓶,鼻烟壶二」,其所称的内容,无须烦言,不解自明。

清代烟壶,争奇闹异

无论瓶与壶,在明代时绝对没有特制而成的,一种为西洋的原器;一种为旧日的药瓶。大概那时嗜好鼻烟之风,尚未普遍形成,用的人少,所以旧存的药瓶,还足够应用。到了清代,对于鼻烟的嗜好,极为风行,原有的器物,不足应用,于是多创生新意,制为新器,争奇闹异,千种万式,无不俱备。至于皇帝御用,尤为精绝。而且康雍之际,天下平定,物皇民丰,百工艺事,无不特求修备,何况鼻烟壶又是日常使用物中最常用者,人们终日握持,片刻不离。即使平民百姓尚且审慎选用,御用烟壶,必定为御用物中最精妙之品,所以清代御造的烟壶,属清代器物中最佳之品。

雍干烟壶.堪称珍宝

康熙朝时,虽然开始特制烟壶,然而数量有限,传世不多到了雍正之世,对于烟壶的制造,才为人注意,产量比前大增,式样也比前朝更为新奇。而且,不仅仅限于国人刻意制作,西方人士为求得中国的欢心,也多贡献佳美烟壶。例如雍正三年 (公元1721年),意大利教皇除进献鼻烟外,并贡献各色玻璃烟壶、咖什伦烟壶,各种宝石烟壶、素烟壶、玛瑙烟壶等,种类极为繁多,质料也多高贵,式样新奇,作工精巧,都堪称珍宝。

到乾隆朝时,鼻烟壶的制作,尤为繁多,数量已不可屈指计算。

民国改元.鼻烟转衰

大量制作优美烟壶的风习,既然已经养成,以后各代皇帝地无不努力制造。精巧程度虽然比雍干之世为差,但制作数量仍日益增加。

民国改元,嗜好鼻烟之风渐衰,从此以后,制作烟壶的人日益稀少,市场上出现的烟壶,大多是前朝所遗。

型制的变迁

在清朝,烟壶是最讲究的日常用物,所以凡是奇玲异宝,只要有可能制作烟壶的,无不采用。其中最名贵约有珍珠烟壶,即用珍珠挖制而成,其大小可以推知,其价值亦可推知。各种红蓝宝石烟壶,纯绿的翠烟壶,翡翠烟壶,无不应有尽有。即使瓷、玉之品,地无不精美绝伦。惟独往时造壶,取便适用,式多别异,器不逾寸,而且有小如指节的。嘉庆朝后,才开始转向型制宽大,渐渐发展到满手才能把握。最初,壶的口径有的超过四分,后改而窄,不能超过二分,说这样瓶中烟的气味不旁泄而出,这也确实有道理。

夸富炫耀的象征

从盛烟用的角度讲,每人持有一、二种器具就足够了,玻璃质或瓷质都行,不必需要其它许多贵重的质料,五花八门的式样以及许许多多的器物。

实际上的情形却不是这样。鼻烟壶的质料,无所不有,式样无奇不有,一言而蔽之,就是:「闹富」罢了,夸耀而已。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遂使烟壶具有今日的身价,今日呈现出来的精美。

烟壶使用.极有分寸

清季使用烟壶,极有分寸,任意所为是不行的。烟壶虽为玩物,但是也有重要的经济内涵,必须用心研讨,否则损失身份。因使用烟壶不当,而损害社会地位的事情,经常发生。如某人存款万元,拟购烟壶使用。在今天,高价购置一件名器精品是明智之举,因为工艺品,贵精,不贵多,名贵者,一可当十。藏有万元一件的烟壶,在今天颇足以自豪,也可列为烟壶收藏家之列。如果以万元购买十件,则不足桂齿。晚清的风俗,完全与此反。烟壶为人人必备之具。即使自己不爱好古玩,不收藏古玩,也必须强迫自己嗜好鼻烟,收藏烟壶。然而,收藏烟壶,又绝对不能过少。如果收藏的烟壶是普通之器,数量多少,尚无关系,如果是精品妙器,又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相配的烟壶。在这种背景之下,万元可分购十件,不能用万元购置一件,因为终年使用一种烟壶,娃然名贵,也不为世所取。什寞鉴烟壶等于交际应酬勺清朝年间,友朋会晤之际的第一件事,就是互惠鼻烟,以示恭敬之意。宛如今日招待友朋,首先必须敬奉烟卷相似。明知友人吸烟,而在晤面的时候,自己吸烟,不敬友朋,这是严重的失礼。

晚清友朋见面,互惠鼻烟,也属于这类礼节。其次,互相鉴赏烟壶,尽管迹近炫耀,但是,实际上也是友朋会晤极其适当的仪式。它相当于今日的谈天。友朋晤面虽有重要的事情相商,也不能一开口就提出,必定要经过一定的谈天程序。谈天尚须无话找话,无词生词。互相交换观赏烟壶,便能生出许多话题,所以,赏鉴烟壶是非常高明的交际应酬方法。然而终年使用同一种烟壶,使友朋晤面时无话可说,也属对朋友不尊敬的一种举动,这就是必须经常更换烟壶的道理所在。

用之不当,惹事生非

会晤时所用烟壶,也必须依据自己所会晤的对象的身份及其地位而变换。如会晤莫逆友朋,任何烟壶都可使用;如果会晤长官上司,就必须斟酌妥当,不可随意使用,首先要明了长官的个性、长官的心理,否则最容易惹祸;其次,如果所会晤的长官为贪刻之辈,使用劣质烟壶,必定被认为自己隐藏珍品;如果使用精美烟壶,又要被认为是目无长官,因此,会见这类长官,挑选适中恰当的烟壶,是极其不容办到的事情。

而且在清代,官员的黜涉。大权,大半操于王府的管事或任职时间长的随员手中,他们这些人最难应付,而在当时的在职人员,又必须与这些人联络。同此辈会晤时,使用劣质烟壶,必定要被他们冷落,而不肯代为说项。因为这类人的心理,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对象--烟壶尚且无力置购佳品,肯定属于困乏之徒,其前途希望有限,不肯予以引荐;如果使用精妙的烟壶,又要被此辈认为是夸富摆阔,不把他们放在眼内,由此而得罪此辈,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或者此辈设法把这只精美的烟壶直接要去,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听闻诸位父老说,清朝时,大小官吏因烟壶而引发意外事非者,纸难罄述。

据说,清末某大老谋取邮传部大臣之职,从欧洲购来红蓝宝石烟壶各一件。蓝宝石历来比红宝石贵数倍。当时操纵政权者实为西太后。而东宫不管政事。其氏所购买的蓝宝石烟壶,价为十万两,红宝石烟壶只花三万两,自然是以蓝宝石进呈西太后,红宝石烟壶进呈东太后。后来宦官向此人索要门包。,此人拒付,宦官于是在西太后面前进行挑拨说,此人以红烟壶进呈东太后,而把蓝色烟壶送太后,揣测其意,必定是以为太后不宜用红烟壶,因为东太后为正太后。西太后听到这番话,非常恼怒。最后因烟壶颜色差异区区小事,某氏不仅未能达升迁的目的,反而失去现有的乌纱帽。真是花钱反买罪。由此可见,烟壶选用确实不能掉以轻心。

又如某总督掌管东三省时。吉林某都统贡东珠烟壶一件,某氏把它进献于庆亲王,庆亲王一看,知道其为洋珠质料,就把某氏严励申斥了一顿。后来那位进呈东珠烟壶的都统,竟然由此丢宫。估计这位都统是从俄国人手中得到件东珠烟壶的,而不是产自松江,这位都统以为能骗世,岂知倒由此失官。像这一类的事件非常多,不便缕述。总之,烟壶的运用是一件极为烦难的事情。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鼻烟壶 用途 样式 变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丁邦海编著的《中国刻瓷艺术》独家连载(一)
下一篇:五千年的历史有多少是我们没有接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