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午后。夏日的阳光透过浓郁的枝叶,洒下点点斑驳。
大中瓷坊,就掩映在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家艺术村的斑驳里。
瓷坊是一处面积三百多平的农家小院。院落中间摆放着一张用原木打造的长条桌。尚未燃尽的烟蒂,从釉色斑斓的烟灰缸里腾起袅袅浓香,混和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致爱丽丝》,若有若无地悬浮着,使这片时空变得异常柔和妙曼。
尹大中,便是这柔和妙曼的制造者,亦是这坊间的主人。
尹大中
子承父业,学院里走出少壮派
艺术家,往往具备点石成金的力量。
寻常人眼中的废瓷碎瓦,经过尹大中的加工点缀,便成了艺术品。房家艺术村是旧村改造后的遗留物,破旧农家小院经过尹大中的改造,便成为远近知名的大中瓷坊。这里既是他的艺术工作室、创作室、艺术品展示室,亦是新生代的艺术家们经常聚会的地方。
创作需要灵感,而思想的碰撞往往会擦出艺术的火花。
尹大中,祖籍江西赣州。1993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山东陶瓷艺术委员会理事,山东省高校摄影联合会理事。
在陶瓷艺术界,出生于1971年4月的尹大中,没有国家和省市大师的头衔,却被公认为是少壮派和学院派的典型代表。
“在山东理工大学,我现在教着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的科目是‘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是‘陶瓷文化及其创作’。”尹大中说,自己是从2005年至2006年间,开始搞陶瓷艺术创作的,最先接触到的就是刻瓷,一方面,自己在高校从事教学研的工作,刻瓷是一个不必烧窑、不受材料限制,又不受时间制约的艺术,另一方面,与自己的父亲有关。
尹大中的父亲,便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尹干。父亲的熏陶和教诲,使大中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和子承父业的成长环境。
尹大中曾在《陶瓷画刊》2013年5月号,发表过题为《朝花夕拾,厚积薄发》的署名文章,文章写道:“我的父亲虽已花甲之年但仍健步精铄,在艺术长河中不断求索。偶听其讲述年少时学艺的困苦,一张作业本封皮经常是画了擦、擦了画,铅笔画完再画水彩,不禁暗幸我辈之宽绰。自我记事起父亲就好不知疲倦地为艺术耕耘,就像燃烧中的窑炉,外表敦厚,内心炽热,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其满腔真情。”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的敬仰。
然而,在用作品说话的陶瓷艺术界,尹大中绝非是在尹干的庇护下,得以在艺术的世界里扬名立万。
“我以前做过许多设计,平面的、展示的、装修的、策划的……从上大学开始,我一直想积累点什么,留下点什么,我对纯艺术方面的东西比较敏感。”长期浸淫在陶瓷艺术的世界,尹大中试图从理论方面,对刻瓷艺术的前世今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他指导的研究生,便从身边的淄博刻瓷做起。2008年前后,尹大中开始涉猎花釉的创作。
在高校从事艺术教学23年,尹大中主持承担完成、在研多项校级纵横向科研课题,尤在高温颜色釉领域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材料工艺到创作题材、手法不断创新,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充分展示了高温颜色釉所特有的艺术魅力。
刻瓷花釉,不断挑战艺术高度
走进大中瓷坊的展室,一件件特色鲜明的刻瓷艺术作品,一件件色彩明艳的高温色釉作品,成系列、成规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他的刻瓷作品《夜思》系列,绝非闭门造车,而是集理论、实践和生活感悟于一体,雕刻笔法细腻,观之,便宛如听到了江南水巷里的吴语侬音,又像是回到了赣州客家听那祖辈们的故事。
2013年,刻瓷作品《夜思》系列参加山东陶艺学术提名展
作品《徽州民居》是一幅瓷板刻,广袤的视野中,徽州古民居屋套屋、重檐、马头墙那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一览无余,观之,不由使人浮想这老屋老宅里的斑驳故事和悲欢离合。
刻瓷作品《徽州民居》
而尹大中的花釉作品,在表现上既有西方抽象艺术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亦有东方艺术的神采逸韵,在丰富的肌理变化中带给观者无限交流空间。在绘制过程中,色釉与色釉间,上下叠盖中存在着万千变化,通过他的技艺使之自然流融,在万千不确定中找到适合表达其思想观念的偶然效果,把这种偶然逐渐转化成必然。
“花釉的颜色种类多,其中的复色花釉可以上几层色,也可以烧制多次,可以产千变万化,色彩丰富。”尹大中对花釉创作,尤其是高温花釉的创作,产生了深厚兴趣。
淄博花釉属于黑色系花釉,从宋代开始已有记载,以乌金打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淄博市的陶瓷艺术家们研发出了一些烧成温度能达到1290℃的瓷花釉,研制出了蓝钧、鹧鸪斑、玳瑁等,这些釉色变化非常丰富,并且釉质非常的晶莹剔透。
“温度低了,整个作品的花色就不亮,效果就不理想;温度高了,作品的色彩鲜亮,整体的光洁度也不一样,但最大的困难是,许多颜色不耐烧,达到一定的温度后,这个颜色就会消失,还有的会失色,温度相差五六十度,烧制出来的作品,差距就非常大。”因为变化多,也因为难,尹大中决心去挑战,并付出了大量心血,在高温颜色釉领域有所建树。
且思且行,创作中追求个性完美
淄博,刻瓷艺术的“王国”,仅注册的刻瓷技师就有千余人,刻瓷爱好者更不下四五千人。这一切的繁荣,得益于淄博的历史与现实环境,淄博陶瓷在进入新世纪后得到了飞速提升,达到了“当代国窑”的高度,其中,刻瓷艺术的影响和在全国首屈一指的水平功不可没。
“刻瓷艺术在淄博,大师备出、人才济济,国字号的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已有几十位之多,亦为淄博刻瓷带来一定的繁荣,但同时淄博刻瓷也逐渐进入一个瓶颈期。今年,我带的毕业研究生硕士论文题目是《淄博刻瓷局限性研究》,其实也是我自己的感悟,学生接受了我的一些理念和观点。”在尹大中看来,淄博刻瓷的发展受到了诸多因素制约。
高温色釉作品《云水初染》
首先是瓷种方面。一方面,淄博当地产的鲁青瓷、骨质瓷都比产自于外地的类似瓷制价格高,另一方面,陶瓷的品质上相对较低,“价高质低”使多数刻瓷人都不愿意选择淄博当地生产的陶瓷,“比如说日用瓷,往北,咱们不如唐山,往南,不如潮州。人家形成了产业,生产盘子的就只一心生产盘子,生产调羹的就只一心生产调羹,别的就什么都不去做。再比如说艺术瓷,在景德镇,烧窑的就只负责烧窑,拉坯的、卖釉的,就只是负责拉坯、卖釉。你说他们能做不好吗?这种成批量的专业制作,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其次是创新方面。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淄博从业人员较多,学历普遍不高,艺术底蕴薄弱,缺少创新性,就出现了“商品多而作品少”的现状。
傍空秋林
尹大中说,一件好的作品,需要有自己的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大师有大师的味道,商品有商品的味道,大师的味道是独特的、个性的,而商品的味道却是雷同的,“刻瓷是刻刀在陶瓷上进行创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它的金石味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国画、油画都体现不出来的,这些年来,个性化的风格、好的体裁,都难以见到。”
尹大中认为从刻瓷作品上,如果看不出属于作者自己的、独特的语言符号,雷同的东西多了,那样市场也就失去了兴趣。
思无涯
再次是工艺方面。其实,刻瓷的初期工艺并不复杂,老年大学都开设了刻瓷艺术班,但刻瓷作品创作过程漫长,年轻人坐不住,耐不住寂寞。
看到了淄博刻瓷的困境和现状,尹大中以年轻艺术家的视角,把脉对刻瓷艺术的未来发展:“看一下景德镇,大专院校陶瓷专业毕业的学生,只要从学校出来就能够找到工作,只要努力就有饭吃,前几年,山东理工大学曾经尝试着办过两个陶瓷专业的班,但现在没几个人是从事与陶瓷有关的工作。”
夜纱
“刻瓷艺术要想繁荣发展,关键是要从大专院校培养一批美术功底的从业者,有了坚实的美术功底,才会有创新作品的根本;并且使从业者能够看到好的前景、好的回报,就像景德镇的陶瓷工作者那样,给他们创造和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氛围。”尹大中认为,繁荣刻瓷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走院校的道路,培养有艺术修养和底蕴的后备人才,一是走市场的道路,通过政府引导、舆论引导,为刻瓷市场培育和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
尹大中这样思索着,实践着:教学上,他对本科生是手把手地教,对研究生则是在大方向上给予指导;实践中,与淄博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有了初步的合作开发意向,意在寻求陶瓷与琉璃的结合方式,力求在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等方面,做出一些有特色的东西。(隋旭光)
尹大中刻瓷作品:
尹大中高温色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