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艺术鉴赏
编辑

从博山走出去的书法大家

发布时间:2016-06-24 来源:颜山孝水 作者: 刘培国 编辑:yuxun
摘要 1956年生于山东博山,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书法专业和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淄博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早年师从欧阳中石、大康先生研习书法,风雨常伴、笔墨相随、重道尊师。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展现结构严谨、笔不拖泥、篇法朗润的艺术追求。

1.jpg
曹子玉

1956年生于山东博山,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书法专业和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博物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淄博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早年师从欧阳中石、大康先生研习书法,风雨常伴、笔墨相随、重道尊师。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展现结构严谨、笔不拖泥、篇法朗润的艺术追求。

熏风起了。

我又一次来到子玉先生的书房做客。子玉是我多年的至交和兄长,每当闲暇时光,数日不见的三两好友总是要约聚一次,一边品茗,一边说些不长不短的闲话,颇为惬意。叩开子玉书房,常年弥漫的笔墨纸张的清香味越发沁人心脾。此时正值午后时分,泡一壶台湾高山乌龙,在异香乍起的气息里,子玉先生与我兴致所至、或问或答,拉起了他早年求学北京和初识欧阳先生的那些日子。

2.jpg

“作字原为书余,本不必著意穷力,正所谓雕虫小技耳。然则,书亦道也,无内涵、无德行者亦不能造其极。是故欲求其妙,必从怀抱中得之。子玉在侧,遂以贻之”。这是1982年,子玉行弟子礼入欧阳门下,登堂入室第一课,欧阳为子玉题写了如上寄语,出言高耸,眼界开阔。是时,只有二十几岁却习书多年、在淄博书坛崭露头角、已是山东煤矿书协副主席的曹子玉,从博山来到京城,经朋友举荐结识欧阳先生,慧眼独具加上乡情乡谊,欧阳先生对子玉惜爱有加。

3.jpg

1984年春节刚过,国家煤炭部组织书法辅导员培训班,子玉又集中见到了心仪已久的启功、王景芬、萧劳、王遐举、刘博琴、大康、夏湘平、谢冰岩等书界前辈。豪爽风趣的大康,性情迥异于中石,却同样垂青于来自齐鲁故地的青年学子,从此,子玉师从两位大师,笔墨相随,风雨常伴。大康丰富高深的学养、嫉恶如仇又虚怀若谷的秉性,震撼着子玉。欧阳中石则把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活水,化作一泓长流不息的涓涓清流,滋润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后来子玉有一首《丁亥秋习书有感》,当是此时的豁然心境:“探宝须行万里路,学书应溯千年源。上游总是水清澈,高处哪能天不蓝。”1985年10月,北京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邀请曹子玉出任编辑部编辑兼欧阳中石先生助手。在接受中石先生耳提面命、倾囊传授的同时,还经常往来于函大各任课教授之间,书艺更见长进。

4.jpg

5.jpg

6.jpg

7.jpg

看到子玉的刻苦和进步,欧阳中石先生颇为高兴。1987年初,中国书协中央机关分会,通过函大给曹子玉寄来一张会员登记表,需请两位理事作介绍人。子玉找到时任中国书协秘书长的权希军先生,权先生说:“请大康先生!他对你更有发言权!”见了大康,大康却说:“先找你的老乡欧阳先生写吧,我后写!”见到欧阳中石,先生接过表格,在意见栏空格的中下部写道:“同意曹子玉同志加入我协会,他的理论水平和书写能力都是合乎要求的。”签名后盖了一枚白文章。大康看了中石的意见,哈哈一笑:“欧阳也太客气了,还给我留了个上空。”随即写下:“曹子玉同志从事书法教育有年,成绩卓著,个人书法水平可观,愿我会吸收为会员。”签名后盖一枚朱文印。不久,子玉考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书法大专班学习,1991年学成毕业,同年又参加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班深造。在北大期间,聆听了叶朗、裘锡圭、高明、陈贻欣、吴小如、金开诚等文学巨匠的授课,文学积淀得以充实。

为印证自己的书法追求,1991年曹子玉决定在北京举办一次个展,在请教大康先生时,先生说:“中国美术馆正在装修,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吧。”大康先生又以书面形式向审查机构举荐:“青年书法家曹子玉多年来学习书法,不遗余力,从余学习,又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已达到相当水平,被中书协吸收为会员。我赞成他举办一次公开展览,以与广大书法界交流、切磋,不断进步。”并题“温故图新”条幅以贺。展览期间,著名书法家李铎、兰玉崧、权希军、佟韦、李志敏、刘炳森等先生都做了中肯点评。近二十年过去了,当时的情景依然萦回在人们的眼前耳际。

8.jpg

曹子玉的书法造诣在渐入佳境之际,他却选择了离开北京,返回家乡。临行前,大康先生说:“你临的《伯远帖》好着呢!我也临了一张,给你作纪念吧。”随即又为他题写了一副隶书对联,内容是清人曹伯隆的“胸蟠杜甫千间厦,气压陈登百尺楼”,然后意味深长地说:“在研究领域里,写字是最简单的事了,写字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意思或是拓宽涉猎领域,不去做只写字不读书的单一字匠。回到淄博后,子玉便一头钻进了古文化的探宝当中,成为淄博博物馆的一名副研究员。工作之余,他还完成了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的进修。有相当一段时间,他结合学到的考古、训诂和古汉语文学理论,沉潜于钟鼎铭文、刻石造像和碑志经卷的研究探索。文化底蕴日益深厚、学养见识和书法技艺更臻成熟。研修之余,曹子玉发表论文数十篇、作品近百幅。主要论著有《追忆大康》、《论<三尚书刻帖>与王铎尺牍行草书》、《欧阳中石行草书研究》等,其中《论欧阳中石行草书<桂枝香十首>的审美特质》入选《二十一世纪书法• 天津论坛学术论文集》;与欧阳中石合编书法理论教程《书论会要》;主编专著《贾氏文物修复之家》等。

9.jpg

1997年春天,曹子玉第二次书法个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当时大康先生已被病魔所困,对此仍然十分关心。在病榻上,他为展览写了五尺整张的隶书贺词:“飞英擅美。为子玉书展强作,大康扶病”,并嘱咐子玉:“上次是我的题签,这一次该请欧阳先生帮忙了!”后欧阳先生应邀给中国美术馆手书了推荐信:“子玉从余学书多年,颇有成绩,特推荐作一次公开展览,以得到社会之培养为好。”又为展览题贺道:“尽取古人笔意,融鋳自己手上,若非真正慧者,焉得如此!”并题签、出席开幕式、参加研讨会。曹子玉这次展出的作品,书体丰富,技法娴熟,笔力老道,令书法界刮目相看。

此后十几年间,曹子玉依然遵循诸前辈们的引领,笔耕不辍。每有新作心得,就驱车进京,面呈老师教正。非典过后,子玉将所临《十七帖》给欧阳先生看,先生观后题道:“子玉习十七帖,第一次得见,心甚许之。此帖佳本甚少,且木版气极重,如能透过习气,以窥其使转之妙,不是慧眼,不得上手;不是慧手,不能得其灵秀。子玉敦厚为人,而从艺却能如此颖捷,颇可谓得天之厚惠也。从此帖看逸少之草,要在以简为旨。然,能再与芝连、庭矩、怀绕、黄点结合为一,则是一极大课题。深望有心人如子玉者,求之索之,庶可有大成就也——中石信笔”。赞许之意,寓于其中。

10.jpg

在观曹子玉临孙过庭《书谱》的九米长卷后,欧阳先生题道:“日昨,子玉将来近中,日课过庭《书谱》通临,之作甚嘉!其用工之勤,二十年如一日,可谓执着殷殷。大凡从临帖入手者,往往入而出之,而出者则不知所终,然则,临之何益?子玉于临过之后,不时再作一过,且,并未时过尽失,犹能去原来不远。诚非易事!深愿子玉不为左右,坚持如故,有所成之处,辄在不知不觉之中也。中石观后,拉杂数语,仅作参考”。肺腑之言,跃然纸上。

平时,欧阳先生每有新书出版,总能让子玉先睹为快。在出版《中石书古文辞》一书时,欧阳先生题赠曰:“子玉收存,暇时可以一翻,或有一点意义。可以探求些许消息——中石持赠”。在诸多的赠与中,像“子玉书心老,随文笔翰新”、“芳林陈叶期新叶,流水前波望后波”等题赠,透出了欧阳先生对后辈的殷殷嘱托之情。

由此,曹子玉也对当下书坛的旁门左道和怪异现象所忧心,他时有撰文,针砭时弊,正心诚意,以身示教,旨在使书法艺术得以健康发展。

11.jpg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金运昌先生,数万幅书法精品过眼,可谓眼界之高阔,学识之渊博。他对曹子玉的评价绝非恭维。他说,曹子玉虽以行草书为主,但举凡甲骨、简牍、汉隶、唐楷,他无不去涉猎。朝夕临池,数十年如一日,遂收“通会”之效。细加品味,我们在他字里行间更会发现诸多的篆书笔意、隶书趣味、魏楷转折的融合。他的字时时浮现出一种婉约、淳和之气。有米芾之潇洒而无其轻率;有王铎之险绝而无其乖戾,深合中国传统美学所推重的“中和”之旨。

近几年来,曹子玉的书法作品先后被《书坛英杰》、《走进书画大家》、人民网、新华网等报刊媒体收录。2007年由人民画报出版专辑《人民艺术家——曹子玉》。2008年作品辑入《中国书画领军人物》。2009年与李铎、王学仲、权希军等人入选《中国书坛六大家》。同时还入选中国书画艺术院编辑、由欧阳中石、沈鹏、李铎等十人组成的《中国书画名家大典》。2009年7月,子玉被山东理工大学聘任为《书法艺术讲座》教授;2009年12月又与欧阳中石、沈鹏、李铎、王学仲、权希军、钟明善、言恭达、段成桂等人,入选文化部人才交流中心的《中国书法十大名家》。2011年5月,子玉的丈二巨幅书法作品毛泽东词《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收藏。

12.jpg

“随文使墨字生行,羲献锺张似在旁,春夜孤灯临帖日,不觉菊月到秋凉。”(曹子玉《中秋夜怀远》)回首四十余年的笔墨生涯,可谓回转往复、筚路褴褛。而面对笔者,曹子玉却抒发了自己另一番人生感慨:“学海茫茫,求索之路能遇到大康、欧阳这样的大师引领,是我人生一世莫大的幸运啊!”至此,不由想起1987年夏天,欧阳先生赠与入室弟子曹子玉的“怀琛”二字——

琛者,珍宝也;怀琛者,胸怀美好也。

诚哉斯言!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博山 书法 曹子玉 欧阳中石 大康先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朱一圭釉上彩精品系列(二)
下一篇:跬跬而行——《梨园清韵》瓷刻系列作品创作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