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戏剧。前两种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次消逝,唯独中国戏剧世代相传,且日臻完美。在三百多种华夏戏剧之中,京剧脱颖而出,由于她艺术高妙、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因而被称之为“国剧”。
瓷刻作品——《梨园清韵》
京剧诞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清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先后进京,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艺人进京,徽汉合流,与北京剧坛的昆曲(北昆)、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融汇、衍变,遂于同治、光绪年间形成京剧。长期以来,京剧一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活跃在戏曲百花园之中。她宛若一条河流,源源不尽地流淌着民族的文化风骨和风致,不分昼夜地滋养着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她以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的中外观众,感染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京剧的形式也是很美的!她经过一代代艺术家的口传心授,不断地融进非凡的艺术创意。举手投足,唱念做打,巧目顾盼……却又是一招一世界,一念一生辉。于是,水袖圆场、西皮二黄,声韵迭起,舞台之上便如添万束追光,将剧场瞬间点亮,文化精神的起承转合托举出民族艺术的山高水长。她集唱、念、做、打于一身;唱腔丰富多,百听不厌,念白节奏铿锵,韵味十足,表演优美动人妙不可言,武打惊险绝伦,扣人心弦。京剧艺术流派众多,名家辈出,行当齐全,表现形式独特,诗情画意尽在其中。当步入到京剧艺术的百花园中,只觉得一片锦绣,美不胜收,无不惊叹世界上竟有如此奇妙的艺术。这就是京剧之美!
《二堂舍子》梅兰芳、周信芳
京剧之美无处不在!京剧之美,美在唱腔--余韵绕梁,梅兰芳的华丽、程砚秋的含蓄、荀慧生的委婉、尚小云的飘逸.....;美在神韵--回味无穷,杨小楼的项羽、周信芳的徐策、袁世海的曹操、萧长华的蒋干......;美在音律--宛转悠扬,《贵妃醉酒》中的四平调、《六月雪》中的反二黄、《徐策跑城》中的高拨子、《霸王别姬》中的南梆子等皆为典范。京剧具有服饰之美,有体现帝王将相蟒袍冠带的高贵,有体现官员士绅鹤氅官衣的华丽,有体现丫鬟小姐霞帔绿襦的精美,有体现书生寒士青衫布袍的简约等等。京剧之美是内涵之美,是由几千年文明内敛而成,它融合了唐人的神采,宋人的意韵,元人的雅致和明人的风流。京剧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
《花田错》李世芳、毛世来
京剧自十九世纪中叶形成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影响深远的戏曲剧种。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有学者指出:京剧的诞生与发展,受到满清宫廷直接推动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尤其是慈禧太后执政时期,清宫升平署从民间选调名艺人入“内廷供奉”,京剧因之备受宫廷宠爱而声誉日隆。在此期间产生的以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为首的“同光十三绝”对日后京剧流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亦使京剧的行当和流派更加丰富齐全。
在戏曲表演中,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前元代杂剧之中就划分出了很多行当。明末清初昆曲盛行之时已有“十二角色”之说,京剧的行当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京剧的行当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龙套共七行,后来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晚清至民国期间,京剧发展高潮迭起,每个行当都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每个行当之中都会产生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从而把这个行当的表演艺术抬升到一个新的高峰,推动了这个行当的艺术发展。
《梅龙镇》——荀慧生
大约1880年~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被称为“伶界大王”,他承绪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各家艺术之长,又经过创造发展,将京剧艺术推进到新的成熟境界,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形成了“无腔不学谭”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等,均在宗“谭派”的基础上发展为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青衣行以王瑶卿为代表,他师从时小福、陈德霖,有梨园界“通天教主”之称,四大名旦皆出其门下。武生行的代表“武生泰斗”杨小楼有“国剧宗师”之誉,他是“武生鼻祖”俞菊笙的弟子。“净行”是以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为代表。京剧小生行当的开山鼻祖是徐小香,以德珺如、程继仙、金仲仁代表人物。老旦的代表人物是龚云甫。丑角的代表人物是萧长华。
《红娘》——吴素秋
1918年以后,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人称京剧界“三大贤”。这一时期除杨派(小楼)、梅派(兰芳)、余派(叔岩)外,旦角中还有尚派(小云)、程派(砚秋)、荀派(慧生)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张派(君秋);老生行中的高派(庆奎)、言派(菊朋)、马派(连良)、麒派(周信芳)、奚派(啸伯)、唐派(韵笙)、杨派(宝森)、新谭派(富英);武生行的李派(春来)、盖派(叫天);净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寿臣)以及50年代后产生的裘派(盛戎)、袁派(世海);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俞派(振飞)、叶派(盛兰);老旦行中的龚派(云甫)、李派(多奎)、孙派(甫亭);丑行中的萧派(长华)、傅派(小山)、叶派(盛章)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雨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红鬃烈马》——周信芳饰演薛平贵
1927年,北京《顺天吋报》举办京剧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以演《太真外传》,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砚秋以演《红拂传》,荀慧生以演《丹青引》,荣膺“四大名旦”之称。“四大名旦”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角为主的格局。武生杨小楼在继俞菊笙、杨月楼之后,将京剧武生表演艺术发展到新的高度,被誉为“国剧宗师”、“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马连良,二十年代时期称“四大须生”。同期的周信芳、唐韵笙、时慧宝、王凤卿、贯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优秀人才。三十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台,马连良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称之“四大须生”。女须生孟小冬,人称“冬皇”,具有较高艺术造诣,颇有乃师余叔岩的艺术风范。后来由《立言报》主持,又评选出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为“四小名旦”,至此京剧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牡丹亭-寻梦》
京剧艺术经过一代代艺术家传承和创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据《京剧剧目考略》记载:京剧剧目是极为丰富的,旧传有“三千八百出”之说。在一九五一年曾有人统计出有故事来源的剧目大约有七百六十一出,前几年统计出五十年前流行的京剧传统剧目将近一千二百多出。《中国京剧戏考》收录京剧剧目是六百八十七个,而《京剧剧目词典》收录京剧剧目则多达五千三百个,可谓洋洋大观!这些剧目大多已经流失,到现在上演的剧目大概还有一百余出左右。这些丰富多彩的剧目中,有的表现妇女坚贞不屈反抗封建礼教,有的表现英雄侠武惩恶扬善,有的表现抗击侵略保家卫国,有的表现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等等。从表演形式上又可分为文戏、武戏、唱工戏、做工戏、唱做兼重戏、本戏、折子戏,大戏、小戏等。正由于内容的丰富,决定了形式的多样化。大多数剧目是劳动人民和先辈艺人们所创造的,表现了人民的强烈爱憎,一向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绣襦记》——荀慧生、金仲仁
京剧艺术之所以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除自身拥有的艺术体系外,它还蕴涵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伦理道德标准和精神信仰。它是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兴趣所在和主要知识来源。看一出好的京戏,不仅会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还能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了解到一些饶有兴趣的梨园故事。京剧界“梨园掌故”已成为京剧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同光名伶十三绝”、“老生三鼎甲”、“汪笑侬弃官入梨园”、“三小一白下江南”、“王瑶卿与四大名旦”、“前后四大须生”、“南麒北马关外唐”、“梅兰芳蓄须明志”、“金少山皇姑屯遇险”等等,不胜枚举。金少山人称“十全大净”,能作黄钟大吕之声,音量绝大,“声震屋瓦”,因擅演项羽故有“金霸王”之美誉。说起金少山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可算一段小插曲。据我爷爷讲1937年秋的一天傍晚,他与常鸿生(时任淄川商会会长)还有几位乡亲正在收听南京政府电台播出的京剧名家唱片(当年我们村有一个小剧团,主演京剧,也演五音戏,方圆几十里很是有名,村里人大多都爱听戏。)当听到金少山《御果园》一段时,洪亮的声音震得收音机喇叭滋滋作响,大家群情激扬,伴随着唱腔一起哼唱。突然收音机鸦雀无声,起初认为是金少山的声音把喇叭震坏了,过了几天消息传来,南京遭到日本飞机轰炸,后来被日本人占领,播音中断是由日军轰炸南京所致,屈指算来那应该是1937年9月20日前后的事情。
《回荆州》张君秋饰演孙尚香
我生长在山东淄博,这里是齐国故地,孕育了几千年的齐文化,这里又是世界文言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文化底蕴丰厚。早在明清时期,淄博博山就以盛产陶瓷、琉璃闻名天下,一度成为宫廷贡品,博山也因此富甲一方。特别是上世纪初胶济铁路线开通以后,以淄川、博山为主的煤炭生产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加之交通便利,有很多戏曲名家借青岛之便来此演出。据老人讲大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金少山、李多奎、马连良、奚啸伯、杨宝森诸先生就曾到过“大荒地”演出。(“大荒地”乃今淄博矿务局洪山矿区,是日伪时期淄博煤炭主要生产区)。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以四大名旦为首的京剧名家多次到博山、淄川演出。据博山文史委员杨纪昌先生撰写的《四大名旦在博山》一文载:梅兰芳、程砚秋、奚啸伯、马连良等著名演员都与博山票友有着深厚的个人友谊。博山著名京胡演奏家贾子孚曾为梅兰芳包过腔,梅大师送给了贾子孚先生一把京胡。
《刺红蟒》——程砚秋
首次来博山演出的是程砚秋,他于1950年6月16日率领“秋声旅行剧团”来到博山,随行有名须生于世文、张春彦,其徒弟花旦李丹林、武生钟鸣岐、名净苏连汉等。演出剧目以次为《红鬃烈马》、《窦娥冤》、《锁麟囊》、《春闺梦》、《荒山泪》。荀慧生到博山演出过两次,分别是1952年5月和1957年4月。其主要配角有花旦何佩华、孙荣惠、名角朱斌仙等。剧目为荀派名剧《钗头凤》、《红娘》、《花田错》、《元宵迷》、《丹青引》、等。第三位来博山的是尚小云,1954年8月尚小云剧团来博山演出,随团演员有小声尚富霞、老生方英培、花旦田荣芬等。演出剧目有《乾坤福寿镜》、《汉明妃》、《梁夫人擂鼓战金兵》、《峨嵋酒家》等。梅兰芳先生是最后一位来博山的,1960年11月9日随同来的有梅葆玖、名须生李宗义、名花旦李慧芳、名小生姜妙香、名丑叶盛章、花面刘连荣、王泉奎等众多名家。上演的剧目是《贵妃醉酒》、《凤还巢》、《奇双会》、《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许翰英、毛世来也曾到过博山演出。
《碧波仙子》——赵燕侠
在我幼时,家中有一台老式留声机,那是在文革后期,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父辈们躲在屋里,将门窗掩好偷偷地放一些老京剧唱片。那时我感觉到既神秘又好奇,被那美妙的声音深深吸引,从此对京剧的喜爱一发不可收拾。改革开放以后,文化与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京剧艺术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又搬上了舞台,人们已经不再需要偷偷摸摸地听戏,而堂堂正正地到剧场享受民族文化宴。
淄博陶瓷历史悠久,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建国后淄博陶瓷在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向多元化发展——瓷刻艺术应运而生。瓷刻艺术的雏形阶段始见于清末民初,那时只是在陶瓷釉面上做简单的刻画,画面和技法单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艺术门类。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经过几代人的探索、创造,瓷刻艺术逐渐完善,而自成体系。瓷刻艺术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深色釉面瓷盘(板)为载体,用不同的刀法对釉面实施刻画,借用釉面和胎质的颜色对比,展现出立体生动的画面,此种刻法更利于作品的保留。另一种是以白色釉面瓷盘(板)为载体,根据画面要求用不同的刀法将画面刻画出来,后以油画颜料运用“擦”“染”“揉”等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油画与国画效果。近十几年来,瓷刻艺术日臻成熟,作为单独的艺术门类代表淄博陶瓷走出国门屡获大奖,已经成为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贵妃醉酒》——梅兰芳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就想用瓷刻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京剧大师的舞台艺术风采,使其传承更加恒久。随着时空的转逝,这些艺术大师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他们之间的故事已经有很多不为人知,我们要深刻铭记这些艺术巨匠为中华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是他们所创造的优美华丽的唱腔和绰约风姿的舞台形象,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文化财富。2000年我先将308件京剧脸谱用20cm的白色瓷盘刻制出来,这些京剧脸谱是在赵梦林先生绘制的基础上,又借鉴了《郝寿臣脸谱集》、翁偶虹先生的《脸谱概谈》、和京剧名丑张金梁先生的京剧脸谱藏本,以赵本的风格发展而成。刻完以后分别镶嵌在79条40cmX160cm的花梨木框内,组成30余米长的巨型瓷刻京剧脸谱挂屏。2001年参加西湖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获得大奖,同年又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列为吉尼斯之最。
《群英会》——叶盛兰饰演周瑜
2003年我尝试将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剧照用瓷刻艺术形式刻制出来。载体选用直径68cm的白色瓷盘,然后着色完成,2005年这件作品参加首届齐鲁工艺美术博览会获得金奖。经过这两次的创作,使我掌握了很多技巧和经验,借用瓷刻艺术细腻的创作手法来展现艺术大师的舞台风采,使之永远定格,不仅形式新颖而且更利于保存。为了给作品注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每件作品创作之前都要对这出戏的产生年代、历史和政治背景,唱腔流派,表演程式以及表演者在京剧界的地位做详细了解和论证,力求做到更加完美。2006年开始新的创作,载体以43cm的深色釉面瓷盘为主,兼以白色瓷盘穿插,使其形式多样化,规格更统一,形成一个系列,作品名字就叫做《梨园清韵》。到2013年已经创作20余件作品,其中李世芳、毛世来之《花田错》获得2007年“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梅兰芳之《贵妃醉酒》,荀慧生、金仲仁之《绣襦记》,荀慧生之《梅龙镇》,周信芳之《投军别窑》分别获第九、十、十一届全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奖。
《九江口》——袁世海饰演张定边
2012年5月21日在首都师大赵宏博士的引荐下,我专程拜会了奚派传人、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先生看了我的作品后连说:“好、好、好,太棒了!刻得真好!”先生又说:“长期以来我正在寻找一种方法,怎么把这艺术大师的舞台形象保留的更久远。以现在的科学技术只能保存70年,70年以后怎么办?现在你解决了这了问题了,你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抢救性发掘,是对文献资料的保护和再创作,你做这件事情的意义非常大,一定要把这个系列作品创作完成,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向后人展示。”先生的鼓励与赞赏,更增加了我对《梨园清韵》的创作信心,我将谨记先生箴言,坚定不移地创作下去。
京剧艺术是一部大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我始终认为艺术作品不应只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还应该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文化是一种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价值,并以一种美好的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中传递。对艺术家而言,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艺术,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担当,才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向世界骄傲地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美好和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