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工艺以其古朴、典雅,气韵生动的造型艺术,几百年来享誉全球,被世人所推崇。作为土生土长的宜兴人,紫砂陶土也是李玮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媒介。他以传统哲学为源泉,重哲理,抒意象,在突出表现中国人文艺术的东方风格同时,彰显睿智灵动和豪放豁达。
他创作的《本原》系列紫砂壶,有直抵本质的感悟,作品摒弃了传统紫砂壶的规整和具象,保留了创作的手工痕迹和泥土的原始质感。作品《本原》系列之蛋,表面肌理自然,手工痕迹明显,泥土捏压之间形成的气孔和起伏泥块很随性地附着壶身表面,扁圆形的壶身与略显刚性的壶嘴的搭配,一切都很随性自然,不矫揉,不造作,本原特征跃然纸上。这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就像在乡下田野上家禽随意追逐的自然,慵懒的阳光下,新生命孵化、重生的自然。
他按照自己的想法让陶艺的大气和粗糙得以原原本本地释放,而在属于陶艺的世界里,最难得就是这份质朴、本真,而李玮用他对泥土深入骨髓的热爱,超强的定力延续了这份最初的纯朴。
《本原》系列
李玮是典型双重性格的人,通常情况话不多,但善于倾听。在谈及艺术和陶艺创作时,分明健谈活泼了许多,热情洋溢,侃侃而谈。他崇尚自然,也善于从自然中学习和吸收营养,这些在他的陶艺作品中都得到很好的呈现,“莲蓬”和“圆形”就是李玮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艺术符号,究其原因,李玮还特意给笔者讲述了代表作品《冷艳秋风》系列陶艺的创作过程。
《冷艳秋风》系列
《冷艳秋风》系列陶艺是李玮 2005 年在带学生去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写生时孕育的,据李玮描述说,那里蜿蜒的群山,透彻清纯的湖水能给人带来安静和神秘,尤其是地面的几处荷塘,那些已经枯萎而变焦了的荷叶,在微风中颤栗、摇曳的残枝,印象极其深刻,以至于回校后,这种久久不能忘却的美景印记转化为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
《冷艳秋风》灵感系列作品应运而生。那时已近隆冬季节,没有空调的工作室是特别的寒冷,但是外在的寒冷却丝毫抵挡不了他创作的热情,这种对艺术表现出来的痴狂和兴奋状态是外人很难理解,却也是艺术家们可遇不可求的灵感爆发。从搓泥条,拍打泥片,到压、捏、堆、刻,各种手段技法随性更换,只为寻求内心最真切的那抹感动和最适宜的表达方式。据李玮介绍说,在作品出窑的那一瞬间,自己激动的手舞足蹈,当即约好友敞杯豪饮,烂醉方休。
《山水石语》系列 李玮、李洲
这种醉心于陶艺创作的痴迷举动在当下看来是多么淳朴自然的真情流露。也许陶艺的存在是为了释放一种体内的热情,抑或是寻求一种内心的安宁,但不管怎样,它都是创作者探寻自身和泥土关系对话不可缺少的部分。作品烧成后充满野性和视觉张力,又极具人性的沧桑感,受到观者的一致好评,正所谓情之所至有感而作,秋荷早已枯焦残败,频临绝望却依然焕发着不卑不吭,顽强拼搏的生命力,这也是作者意图带给观众联想和思考空间的意图所在。
《静观》系列
关于“圆形”,李玮认为,首先从陶瓷烧制角度而言,它易于烧成,从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圆形寓意“圆满”,“团圆”。他还特别介绍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在这过程中,从古至今,如数家珍。他的创作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加上自身的热爱,作品中经常出现中国元素的印记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他还特别提到,自己对圆形的执着还受益于张志安老师在创作时的一句话“处处是起点,也处处是终点”。对于“莲蓬”“圆形”等元素的情节,李玮将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一直延续下去,这将成为其作品的代表符号。
李玮艺术简历
李玮,别署大伟;
曾求学于江苏宜兴陶瓷工业学校、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
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
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培训中心特聘教授;
中国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高级考评员;
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学类教学成果奖评审专家库成员;
江苏省高等教育考试艺术类评审专家库成员;
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陶艺专委会委员;
江苏省徐悲鸿艺术研究会紫砂艺术委员会评委;
江苏省工艺美术系列高评委成员。
现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数字艺术系主任。创建五土陶房大伟艺术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二十余年,曾出访澳大利亚、英国等地,经常参加国际国内展览和学术交流,获国家及省级专业展评金银奖项十余次,28件陶艺作品获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专利, 25篇论文在各类专业刊物发表。
对国学的尊崇,对传统书画的挚爱,对紫砂艺术的迷恋,对材料质感的兴味,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以及对所有“现成”、“完美”的不满足与不满意······李玮对艺术关注面的宽阔,视角特殊而丰富,求得多样性的互为滋养、互为补充,形成其作品寓意深长,形式考究,学术气息浓郁,这就是李玮作品最显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