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丝玻璃之名始见于雍正朝《清档》记载。但未见制作记录。乾隆朝《清档》中出现了制作缠丝玻璃的记录。
如:乾隆元年,玻璃厂。六月初三日,太监毛团传旨:照交出配宝格内西洋缠丝玻璃高足杯样烧造几件。钦此。于本月二十五日做得。又十一月十二日,太监毛团传旨:着将缠丝玻璃器烧造些。钦此。于乾隆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将做得缠丝玻璃鼻烟壶一件,匙箸瓶一件,交太监毛团呈览。传旨:仍交玻璃厂,钦此。
乾隆十八年,玻璃作。西洋人纪文烧造得缠丝玻璃花瓶,缠丝玻璃笔筒……并原样一件持进……传旨:花浇、笔筒留下做完,明年照花浇样细致里烧几件。
缠丝玻璃工艺源于西方,造办处玻璃厂制作缠丝玻璃始于乾隆期,应与西洋传教士效力玻璃厂有关。从以上两条档案记载分析,乾隆朝制作的缠丝玻璃是以西洋玻璃器为参照物,并由西洋人亲自制作的。传世的乾隆朝缠丝玻璃器仅见玻璃瓶、碗等少数器皿,如“缠丝玻璃瓶”(图一),其玻璃胎体轻薄,由无色透明玻璃与白玻璃组成细密均匀、旋转流畅的线条,具有清新雅致、冰清玉洁的艺术效果,在清代玻璃器中独具一格。
(图一)缠丝玻璃瓶 乾隆
高30.4厘米 口径10.5厘米 底径8.5厘米
瓶为吹制而成。喇叭口,细颈,丰肩,长腹,平底。通体以无色透明玻璃为胎。表面用白色玻璃条缠绕,纤细均匀,呈螺旋状布满器身。
该瓶白色线条一气呵成,均匀如丝。其间找不到任何衔接痕迹,非有精湛技艺而不能为。其壁薄体轻,材精形美,色彩清爽素雅,别具一格,在清宫遗存的玻璃器中极为罕见。
(图二)缠丝玻璃网格纹碗 乾隆
高4.6厘米 口径11.8厘米
碗为有模吹制而成。敞口,弧壁下敛,底内凹。无款。通体以白色透明玻璃为胎体,缠乳白色玻璃缠丝,搅为二十五格网状纹,聚于底部中心,稍冷却后敲掉即成。
此碗色泽纯正,缠丝网纹线条极其工整。缠丝玻璃仅见于乾隆朝档案中有过制作的记录,传世品极少,此碗即为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