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人或事,往往寄于情理之中,因缘而聚。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董善习对于陶瓷艺术的钟爱亦如此。
在他已近半个世纪的陶艺征程中,他在继承中国陶艺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更钟情于不断总结与创新,继2000年出版了刻瓷界第一本专著《刻瓷艺术》后,又先后倡导并参与研发了“刻瓷烤彩”新工艺和“硬笔陶瓷彩绘”新工艺。并在多年充分调研考证下,将刻瓷艺术的渊源与发展做了更加明晰的阐述,于2015年发行了《刻瓷艺术》第二版。再版《刻瓷艺术》得到了清华美院著名陶瓷专家张守智先生的首肯并为其作序,称“刻瓷烤彩”新工艺是“使刻瓷成为真正与火相融的陶瓷艺术,是刻瓷近三百年来一次质的飞跃”。
中国刻瓷艺术网CEO高守建与董善习大师合影
2016年6月20日的午后,盛夏的阳光照耀着城市里的每个角落。中国刻瓷艺术网CEO高守建一行来到位于山东硅院的董善习大师工作室,一件件技艺精湛、美轮美奂的刻瓷作品,或山水,或花鸟,或写意,或工笔,不由使人静心如水,潜心细品。大师的言辞里,无不透露出对刻瓷艺术的坚持、追求,对创新的执着。
融会贯通,追求艺术至高境界
董善习于1972年来到淄博瓷厂始从陶瓷艺术,期间根据厂里的安排,他曾专赴景德镇学习陶瓷艺术,主要修习绘制青花。董善习介绍,当时淄博瓷厂生产青花、粉彩、浮雕等陶艺作品,多为外来技术,缺乏地方特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刻瓷自青岛引进淄博后很快得以发壮大,成为淄博的一道亮丽风景。
八十年代初,董善习师从张明文和李梓源两位大家,开始学习刻瓷艺术。他潜心钻研,力求创新,创作过程中,虽从传统出发,却从不一成不变,通过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新元素,把对工作、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倾注于刻刀,倾注于瓷器之上,细腻、传神地创作出一件件作品。
董善习的刻瓷作品,把绘画修养成功地运用到刻瓷艺术上,而没有任何生涩牵强之感,既能够感受到国画山水的潇洒神韵,又能够读到工笔花鸟的惟妙惟肖,显示出他融会贯通的功底和创造创新的精神,达到了“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的境界。
1988年、1992年,董善习作为山东省经贸代表团成员分赴澳大利亚、韩国国际博览会以刻瓷艺术参赞展和交流。他现场制作的刻瓷作品,令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刻瓷壁画《王者》
承古创今,不断创新
数千年间的传承,中国的陶瓷工艺及陶瓷文化积淀深厚,宛如棵棵参天大树。与之相比,刻瓷艺术尤如小苗才露尖尖角。如何让刻瓷艺术成为一门令陶瓷界折服、令世人青睐的艺术,需要刻瓷创作者有持之以恒的忍耐、超出凡人的毅力。
1999年,董善习在事业上遭遇了重大变故,由于陶瓷行业的不景气,所在企业破产。
“这时候我已经近50岁了,根据规定,是不安排工作,要求我们自谋职业。”董善习说,虽然遭受到下岗的打击,但他丝毫没有减少刻瓷创作的热情,在失落的同时,反倒觉得是一种轻松,自己有时间、有精力,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刻瓷艺术的创作之中。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的时候,反观以前的作品,种种遗憾时上心头。进行归纳后意识到最大的共性是缺乏独立的章法,即没有形成自我风格”。董善习说。
于是,董善习尝试把中国画中的泼墨画法引进到刻瓷中,构建泼墨肌理效果,再运用刻瓷的不同刀法将其镌刻出来,最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花鸟肌理镌刻法”。
2000年以后的作品,董善习大都采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创作,在每年举办的山东省陶瓷创新评比及全国刻瓷展评中,不断有作品获奖。此外,董善习还创新了镌刻动物的“丝毛镌刻法”,既与传统写意镌刻方法有所区别,又与工笔镌刻方法有所不同,所刻的动物看起来更加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在2016年5月举办的第42届山东省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董善习与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科研人员合作研制的“陶瓷硬笔彩绘新工艺”获得金奖。它的创新就在于用一种特殊的陶瓷墨水,像钢笔在纸上一样,在瓷器上自由书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尹干先生看后赞美“这是又一新的技法成果,开拓了一个新的彩绘领域”。
20吋刻瓷盘 《铁骨傲雪》创作时间2009年
勇于探索,攻克着色技术壁垒
陶瓷,火与土的艺术。而传统刻瓷从工艺上来说,由于上色后少了“火”的熔炼,在外界看来,如果把刻瓷作为陶瓷的一种艺术总觉得欠了“火候”。为了改变这一缺陷,董善习对刻瓷作品的上色工艺进行反复钻研、实验。
最初的刻瓷作品,是刻后进行国画颜料的着色,然后上面打上一层蜡,这样以来蜡就罩住了颜色,如果经常擦洗,蜡就会流失,颜色会遭污染,这种上色方法一直保留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来改用油画颜色。油画颜料干了之后有一定防水性,而且容易操作,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随着时间的延长油画颜色也仍会褪色。
2012年,董善习来到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工作,有了研究陶瓷材质更有利的条件。在此,他开始与任允鹏等科研人员一起进行刻瓷作品赋陶瓷颜料的研究、试验,针对不同的材质,用陶瓷颜料中的低温颜料和高温颜料进行试验。
“刻瓷烤彩工艺”研制成功之后,董善习带着这一成果参加了省的新产品评比,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
刻瓷盘《迎春》
著书立说,填补空白正本清源
淄博刻瓷艺术的崛起,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上享有了一定名气。然而,长期以来对于刻瓷的历史、发展、雕刻技术、欣赏标准等,都没有专业的书籍可查。从上世纪末开始,颇有学者风范的董善习就有了要为刻瓷艺术著书立说的想法。
董善习说,对于各种艺术,由于时代、观念、修养、学识等不同,欣赏尺度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绘画的品评标准,最早见于谢赫的《古画品录》,其中提出的“六法”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而作为刻瓷,虽有近三百年的发展史,但由于受镌刻工具、镌刻难度(一件刻瓷作品需要镌刻数天或数十天),特别是传统观念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从业人员较少,并未形成较大发展规模。因而,有关刻瓷的知识,包括欣赏标准的专项探讨、研究,与其他艺术科目相比明显不足。
从1996年到2000年的4年间,董善习编撰出版了《刻瓷艺术》。
董善习说,他平时很注意经验的积累,利用几年时间进行理论的总结,编写了《刻瓷艺术》这本书,2000年一面世,便得到好评,2001年获得了“淄博市首届文学艺术奖”。这本书对刻瓷艺术的工艺流程、表现形式、艺术特点以及淄博刻瓷的发展都进行了详细阐述,但对于中国刻瓷艺术的历史发展缺少相应的物证考究。近几年,他又多次去台湾故宫、北京故宫以及各个瓷区考查取证,进一步考证刻瓷的历史,从2013年开始对《刻瓷艺术》进行了修正和补充。
刻瓷花瓶《临雪独自俏》
“从现存的刻瓷艺术作品来看,最早的刻瓷作品出于清代的乾隆丙寅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董善习说,目前镌刻有乾隆御制诗文的刻瓷作品,北京故宫保存了23件,中国台北故宫保存了90件,大英博物馆保存了30件。
2012年,董善习为了探讨山东的刻瓷渊源,专程到青岛拜访了山东省较早从事刻瓷艺术的郑慧民先生。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不经意间留意到刻瓷艺术大师陈智光的一件刻瓷作品,这让郑慧民对刻瓷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了刻瓷的研制。”董善习介绍,青岛不是产瓷区,没有发展陶瓷艺术的土壤,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的高启云就把刻瓷介绍到了淄博陶瓷公司,于是淄博陶瓷公司马上派人去青岛学习刻瓷艺术,淄博才开始兴起了刻瓷艺术。
“我之所以两次出版《刻瓷艺术》,是为了记录淄博刻瓷艺术的发展,更是为了给爱好刻瓷艺术的人留下准确的资料。”董善习说。
出于对刻瓷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董善习用生命和灵魂在雕刻着心中的梦想,用毅力和坚韧成就着刻瓷艺术的未来和希望,用专注和专业精神,来传承这门古老而又新生的技艺。
“正德厚生,臻于至善。”正是人们对董善习艺术神韵以及淡泊功名的由衷赞颂。(周天智)
本文作者与董善习大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