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瓷坛百花争艳、名品迭出的时代。被世人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窑——汝、定、官、哥、钧,以及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瓷,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等,烧制出各具艺术特色的瓷器,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清丽素雅的汝瓷,绚丽缤纷的钧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窑瓷,粗犷豪放的磁州窑瓷;“汁水莹润如堆脂”的官窑瓷,满布“金丝铁线”的哥釉瓷,青翠欲滴的龙泉窑青瓷,……宋代瓷器生产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民间素有“千金易得,宋瓷难求”之说,形容宋瓷的珍贵。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源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其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因后人不知何种器物为柴窑,始有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称。其中汝窑雄冠五大名窑之首。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陆游《老学庵笔记》也说:“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
汝窑以烧制青瓷著称,创烧于北宋晚期,因其窑址在河南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宝丰一带),故名。据考证,烧瓷时间约在北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前后只有二十年的时间,有如昙花一现,烧制较少,故汝窑是五大名窑传世品最少的。南宋周辉《清波杂志》中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的感叹。
汝瓷器形以古朴典雅而闻名,多仿古代青铜器及金银器,尺寸不大,有“钧汝不过尺,钧汝无大器”之说。器形有碗、盘、盆、钵、炉、洗、瓶、壶、尊、套盒、盏托、注子、奁、水仙盆,还有莲花器座、荷叶器座、镂孔器等。汝瓷胎质细腻,胎色灰中闪黄,俗称“香灰胎”。汝瓷釉色有天青、粉青、豆青、虾青、卵白、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色为贵。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有“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釉质莹润凝厚,有玉石般的质感,有“汁水莹泽,含水欲滴,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馨,明亮而不刺目”之称,汝瓷釉面开片较细密,深浅相互交织叠错,如鱼鳞片片,又如蝉翼之纹。明代《博物要览》记有“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燃汁中棕眼,隐若蟹爪”。汝瓷采用支钉支烧法,器物底部往往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高濂的《遵生八笺》记汝窑有“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汝窑瓷器多为素面,也有少量的刻花、镂雕等装饰技法,饰以花卉、龙纹等图案。
青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陶瓷品种之一,烧制历史悠久,东汉出现的最早的成熟瓷器就是青瓷,从此青瓷烧造延面绵不断,经久不衰。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转引《爱曰堂抄》云:“‘自古陶重青品’,晋曰缥瓷,唐曰千峰翠色,柴窑曰雨过天晴,吴越曰秘色,其后宋器虽具诸色,而汝瓷在宋烧者淡青色,官窑、哥窑以粉青为上,东窑、龙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绝。”唐代人们开始以“青瓷”定名,最早见于陆羽的《茶经》:“越州瓷皆青,青则益茶。”晚唐五代时期,越州秘色青瓷达到了“千峰翠色”的境地。北宋汝窑的天青釉达到了青瓷烧造最高水平,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汝窑青瓷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釉色天然所成,无累赘修饰,以其本色之美,展现釉之天姿,表现出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精神内涵。汝瓷不重彩饰,而以造型、釉色取胜,追求造型美、线条美、古朴美,展现出清丽秀雅的艺术风格。汝窑青瓷的发展与宋人崇尚和自然接近的青色有关,这种审美情趣反映出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代社会的时尚。
古代青瓷的发展与崇尚美玉有关。中国古代有尚玉之传统,玉器有八千年的发展历史,经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器形之丰,玉质之美,琢工之精,使用之广,发展成为独特的玉文化。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石之美兼五德者。玉又有九德、十一德之说。以“润泽以温,仁之方也”为五德之首;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以示品德高尚。汝窑青釉有“似玉非玉而胜玉”的质感,与哥窑、定窑、钧窑等窑器物相比,与玉器的特性更相吻合,其素雅清逸的艺术内蕴,符合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深得帝王的珍爱。
北宋汝窑青瓷以精美名贵而著称。南宋时,汝瓷也受到皇室珍爱。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收录了一份绍兴二十一年(1151)宋高宗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其中就有汝窑器10种,有炉、瓶、奁、盏、洗等,共16件,与商周铜器一起供奉,可见其珍贵。民间也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之说。《红楼梦》里,贾府王夫人把汝瓷“美人觚”陈设在茶几上以示富贵。清代内库所藏汝窑青瓷等,也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清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对历代陶瓷、书画、玉石、碑帖等精于鉴赏,乾隆皇帝雅好古陶瓷原因之一是陶瓷质脆易碎,难于保存甚于三代铜器,故十分珍爱。乾隆十九年(1774),乾隆帝所作《咏官窑瓶子》诗有:珍逾夏商鼎,少贵似晨星。”乾隆五十七年(1792),弘历帝《题陶器弦纹壶》诗注:“若陶器质脆不能耐久,间有存者,实以罕见珍”。 乾隆皇帝对宫中所藏宋代汝、官、哥瓷器评定还刻铭有甲、乙、丙、丁等字品评其优劣。曾写下赞颂汝窑瓷器的诗篇,并镌刻于器物上。
宋代汝器清丽秀雅的艺术风格为后世所推崇,影响深远。明清时期景德镇窑仿制汝窑器。明代宣德时期有碗、盘、杯等制品。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仿汝窑器质量高于宣德,制作精致,仿品无论在造型、釉质上,达到了“仿古暗合,与真无二”的水准,清蓝浦《景德镇陶录》称为:“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唐英《陶成纪事碑》称为:“仿铜骨鱼子纹汝釉”。宋代汝窑器物多小件,而清代仿汝造型多为瓶、罐、尊等大件,器底铭青花书本朝年款。“仿旧须宗其典雅,肇新务审其渊源”,乾隆帝曾赋诗称赞:“官汝称名品,新瓶制更嘉”。
据统计宋代汝窑青瓷器存世尚不足百件,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欧美等地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有两件汝窑青瓷洗,极为难得。
汝窑青瓷洗,口径16.4厘米、足径8.8厘米。侈口,弧壁,平底,圈足外撇,为仿金银器的造型。口沿镶铜扣,通体素面无纹饰,施天青釉,有温润如玉之感。釉面开细纹片。此器原为清宫旧藏,1959年建馆时,由故宫博物院拨交入蔵。形制相似的汝窑青瓷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李辉柄主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版,第11、12页),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林柏亭主编:《大观北宋汝窑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6年版,第44页)。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汝窑洗,高3.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8.9厘米。足底有三个支钉痕,器底篆刻一个“乙”字,为乾隆时划分瓷器等级时所刻。另一件汝窑洗,高3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8.9厘米。足底有三个支钉痕,底中心篆刻“乙”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北宋汝窑青瓷圆洗,高3.2厘米、口径13.1厘米、足径9厘米。外底刻清乾隆帝御制诗:“祇以光芒嫌定州,官窑秘器作珍留,独缘世远称希见,髻垦仍多入市求。”乾隆丙午清和月题。
汝窑青瓷洗(图二),高5.2厘米、口径16.7厘米、足径13.1厘米。圆口,直腹,平底。通体素面,内外均施釉,釉色淡雅柔和,开片细密。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形制相似的青瓷洗。 《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季节气候,地理环境,材料的自然美感,人工的巧作四个因素才能创造出精良的器物。宋代汝窑青瓷正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四者的完美结合,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两件汝窑青瓷为汝窑的典型器物,做工精细,秀美的造型、素雅的青釉融为一体,展现出汝窑青瓷清淡含蓄的艺术风格,为稀世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