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刻瓷艺术网 > 专题
编辑

禹王山居淄砚馆记(上)

发布时间:2020-05-27 09:58:18 来源:原创  编辑: 
摘要 近年来,淄川洞子沟淄砚产业风生水起,文章越做越大,坐落于禹王山居的淄博道乘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亦不落后,倾注财力物力整合淄砚文存,再续淄砚繁荣,青年书法家董浩文领衔,山东鲁砚协会副会长、中国制砚大师张国庆鼎力相助,建设淄砚馆,从动议到竣工仅用半年即落成,速度惊人,是复兴淄砚文化的大手笔,泱泱齐风的强劲一脉。

近年来,淄川洞子沟淄砚产业风生水起,文章越做越大,坐落于禹王山居的淄博道乘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亦不落后,倾注财力物力整合淄砚文存,再续淄砚繁荣,青年书法家董浩文领衔,山东鲁砚协会副会长、中国制砚大师张国庆鼎力相助,建设淄砚馆,从动议到竣工仅用半年即落成,速度惊人,是复兴淄砚文化的大手笔,泱泱齐风的强劲一脉。

011.png

中国制砚大师张国庆与吴建柱、张元胜、毕玉奇、董浩文等书画家在淄砚馆

建馆之前,勘察人员依据古籍记载和民众广泛参与基础,对禹王山及关联地域砚石资源进行了一次普查。从禹王山往上一直到逯家岭、风门道关、冯张宅,从禹王山下老虎嘴折回恶石坞、黄鹿岭、夹山、龙堂、姚家峪,再往东,走向峨眉山、荆山、两平,向北转折到达阿峪、良庄、倒流河,东向万山、西河矾场,是一溜砚石富矿采集区。发现介于水成岩、变质岩之间的泥质沉积岩大量存在。倒流河、万山一带,石脉呈青黄两色,下层为青,上层为黄,中间蕴藏着可观的砚石石料,若继续往北,便进入洞子沟、窎桥、梓潼山一脉。禹王山早年农田建设、修建公路,使大量砚石材料裸露于地面,完全超出古人记载,勘察升级、调整和充实了砚石分布图录。其间多次实证了优良砚石的存在规律,堰上和堰下不一,断层上面色浅,下面色深;阳坡和阴面又不同,阳坡质燥,阴坡质润。在博山人耳熟能详的淄砚砚石宝地“一路龙门嵧,二十一个庄”的石门、夹山一带,竟发现了砚石新品绀青、石榴红,大家不胜窃喜。普查资料到手以后,确定了以风门道关为核心、方圆数公里范围的十三个砚石采集点,故禹王山居淄砚馆第一批产品出来,成果叫人喜悦,区区弹丸之地,就有如此令人惊艳的砚石遗存可供采集,红、黄、绿俱全,出乎意料。

1590553309761347.png


砚石的采集、砚台的创意、砚工都是举足轻重的制砚步骤,而砚台的创意则是重中之重,一方砚台的艺术水准高低,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标新立异的创意。禹王山砚石的纷繁多样是对砚台创意的挑战,同时又赋予了创意者灵感凸显的机缘,设计的时候,广泛吸收了端砚、歙砚和澄泥砚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做工,丰富了淄砚的表现手段,尤其博山文石自然完形、瘦皱透漏概念与砚台有机结合,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出品不仅可以作为文房工具研磨实用,也可以作为文房清供赏玩,是逾于古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作品以随形砚见长,七彩缤纷、因石赋形,如果没有相当数量原型砚石原料做基础,是难以做到的。并有可遇不可求的牝牡砚、连环砚、套砚、层砚出现,从色泽、功用、形态上极大丰富了淄砚的内涵与外延,是对传统淄砚的一次创新性突破。淄砚馆建成后,所藏淄砚数百方,多天工化育、大巧若拙,淄州故地再现“南涧[1]北坑[2]”遥相辉映之胜状。淄砚馆建设的积极推动者毕玉奇先生由是感喟:“沚亭考工秋谷咏物,柳泉志异东坡论石”。 

1590553984104734.png

1590554144677923.png

1590554144202880.png

牝牡砚、连环砚、套砚

2020年5月16日,我走进了禹王山居淄砚馆。

置于进门显赫位置的是一方黑色淄石砚。淄博道乘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淄砚馆馆长董浩文说,这是我们的镇馆之宝。砚体约25厘米见方,可谓硕大。通体玄黑,砚堂开阔,风格质朴,灯光下有金色星斑闪烁其间,是一方道地的墨玉金星砚。

1590554438973154.png

1590554439227253.png

孙廷铨墨玉金星砚

1590554497788212.png

清康熙四年孙廷铨《颜山杂记》

该砚贵为镇馆之宝,还在于砚台主人恰是一代帝师孙廷铨。试想三四百年前,康熙三部尚书孙廷铨藏用此砚,一定与砚石的出处不无关系。孙廷铨是内秘书院大学士,更是一位科技史家,康熙四年(1665年)写成的《颜山杂记》详细记载了家乡矿藏物产,其中《琉璃》一篇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琉璃工艺技术文献。《颜山杂记》在四卷“淄石砚”中还说:“淄石坑,在城北庵上村(今博山安上村)倒流河侧。”他还用简约雅致的语言描绘了当年在倒流河开采砚石的状况:“千夫出水乃可以入,西偏则硬,东偏则薄,惟中坑者坚润而光,映日视之,金星满体。”接着,他就米芾、苏东坡对淄砚的误解做了释疑,“米元章曰:‘淄石理滑易乏,在建石之次。’苏子瞻曰:‘淄石号韫玉砚,发墨而损笔。端石非下岩者,宜笔而褪墨。二者当安所去取?用退墨砚,如骑钝马,数步一鞭,数字一磨,不如骑骡,用瓦砚也。’不知淄石颇有发墨而不损笔者。惜二公之未见也。” 

“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浙人盛百二在淄川县令任上,翔考当地方地质物产,编著《淄砚录》,成为山东砚石最早的专门研究资料。笔者见到的袁延民点校版《淄砚录》,对《颜山杂记》的记载作了复述:“孙文定公沚亭(廷铨)《颜山杂记》:砚石产于颜神镇北庵上村倒流河侧,千夫出水乃可以入,西偏则硬,东偏则薄,唯中坑者坚润而光,映日视之,金星遍(满)体,暗窥不见者为最,星大者最下。点校者按:此恐即《砚笺》所谓金星石也。但映日视之有金星遍体,虽它处亦有之,不独此矣。颜神镇为今博山县治,宋时属淄川,元时为行淄川县治,庵上村石亦淄石也。然孙公作记至今百二十年,而庵上村石,人不顾而问焉。又唐豹岩 [3])为本邑人,其撰《济南府志》亦云:淄石坑在颜神,于洞子沟略言不详。未知何故。” 

1590554584683973.png

明嘉靖《青州府志》

是的,“坚润而光”“金星满体”,说的不正是禹王山居砚馆记这方墨玉金星砚吗?孙廷铨的墨玉金星砚与他用此砚舔笔著就的《颜山杂记》,还生动诠释了明嘉靖刻本《青州府志》的记载:“[器用之品]有淄砚出颜神镇(博山),类歙砚,颇发墨”。明嘉靖陆釴纂修《山东通志》亦云:“淄砚出益都西山淄水间,然则安知淄不可为青,青不可为淄也。余见淄石屏,色黑,方径尺,上有红云作揜日弢霞之象,下有白点如雪花,与凤皇石同。”袁延民点校《淄砚录》之《歙砚谱》时按曰:“余得高子益所制临淄凤皇山石砚,色黑坚润,冬月不冻,旁有白点如矾,不受墨。岂即青州之韫玉乎?或谓凤皇山与淄石同一脉,盖青淄唇齿,又淄水出原山,由益都临淄以入海,凡产淄水之旁者皆可名淄石。”

何谓淄砚?淄砚源自古代淄州,始于汉唐,盛于两宋。古人历来有“淄砚尚黑”一说。淄,始见于春秋晚期金文,本义是淄水,即今淄河。后引申为淄州,又引申为黑色。淄博地层分布有丰富石炭二叠纪煤系,煤层以上即上覆矸石岩层,再上为大青土,矸石岩层即淄砚所出之处,而大青土又是淄博粗陶的原料,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有云:“淄州淄川县东北[4]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故“淄砚尚黑”实为淄博地质条件使然。

1590554690369094.png

禹王山地质塌陷

12.png

石炭二叠纪煤系标本

中国四大名砚中,洮砚贵绿,端砚尚紫,歙砚玉碧,澄泥五彩。淄砚以玄黑著称,黑为万物之和,其色蕴之神秘,不能不引起文人注意。故苏轼称之为“淄石砚”,米芾称其为“淄州砚”。陆游《蛮溪砚铭》则曰:“龙尾之群,淄韫玉之伯仲也。”把淄砚比作“韫玉”,《秋晴》诗赞曰:“韫玉砚凹宜墨色,冷金笺滑助诗情。”唐彦猷在其《砚录》中甚至说:“淄石可与端歙相上下,色绀青者歙石之右。”明末清初文人余怀《砚林》载:“宋熙宁中尚淄石砚,神宗亲择共尤佳者赐司马温公。”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历十九年,宋神宗选择上好淄砚赏赐他,“淄砚逾于琼瑶,一砚价比连城”。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也说过“老淄胜端”,老淄石胜端石。

中国砚史,经历了一个由陶砚、瓷砚到泥砚、石砚的过度。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7000年),即出现类似于砚台功能的研磨器。距今约6000-6700多年的半坡遗址也出现了研磨调制彩陶颜料的石砚。战国晚期的石砚时有出土。到了汉代,由于纸的发明,石质砚台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并且开始与工艺美术结合。据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方汉代淄砚,将淄砚历史追溯到了西汉。

1590554858140475.png

2016年株式会社富士国际拍卖的汉代石砚

隋代始有淄州,汉代只有淄水,汉代淄砚当为“淄水流域出产的砚台”,是“淄水之砚”而非“淄州之砚”。汉代淄砚产地,我们不妨猜想为倒流河。这里是石炭二叠纪煤系储存最为丰富之地,是华北炭田开采较早的地区之一。作为煤炭矸石的伴生物砚石,易于在这里首先被发掘发现。原因是,至少在唐代,倒流河周边就已经实现了石炭的规模化开采,也就是说,汉代,即使没有石炭规模化开采,也必然有零散开采。那么,在石炭开采中,发现黑色砚石为制砚良材,在逻辑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若以为淄砚一概为黑色,或一叶障目。殊不知淄博属鲁中山地向北方平原过渡带,地质学上叫“淄博向斜”,禹王山一带为著名的地质断裂,其山涧河谷蕴藏着丰富的泥质沉积岩,包括泥岩、粘土岩、页岩和板岩,其中的页岩和板岩历来是淄砚选用的优等材质,除了润而不燥、发墨如油、易于雕刻、叩之有声等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七彩纷呈。澄泥砚也可以呈现彩色,但毕竟是人工合成,而彩色淄砚,源于自然独立成形的石质材料,最是天赋异禀。笼统讲,因形成条件不同,泥质沉积岩有白、灰白、灰、黄、绿、红褐、棕等各种颜色。细分之下,则各种色彩不一而足,赭石、淡赭、绀黄、枣瓤黄、夹山红、猪肝紫、龙门紫、沉绿、莴苣绿、荷叶绿、竹竿绿等等。篆刻家张茂荣曾说:“夹山一带山岭重叠、道路崎岖,溪流缓经谷底,蕴藏有红、绿、赭、黄等各种颜色的砚石。这些砚石为沉积页岩,多是片状自然形,其大小、厚薄和形状适宜制砚。红色的有夹山红、龙门紫等品类,且常有珍珠斑、葡萄斑等布于石面,偶尔亦有带石眼者……并有彩石一种,此石有绿、青、赭三色,沉绿之上赭色花纹游动,其间又泛出青色,真有“雨过天晴”之自然妙趣。还有冰冻纹、金银线之类赏观砚彩,时常现于砚石之上,足见淄现今日的品种之多、质地之精良。”[5]

1.png

15.png

16.png

1.png

1.png

淄砚馆新品

当代博山淄砚开发始于五十年代,砚石爱好者郝鸣皋、石志灏等就经常在西部山区寻觅砚石。六十年代初期,博山美术琉璃生产合作社曾计划以倒流河淄石坑砚石恢复淄砚生产,几年后,博山刻字合作社亦有此计划,惜未能如愿。

注释:

[1]:以禹王山河谷地带为代表的泥质沉积岩砚石;

[2]:以洞子沟为代表的坑洞砚石。

[3]:即唐梦赉(1627—1698),字济武 ,别号豹岩。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后授翰林院检讨,以忤逆权要罢归。有《志壑堂诗文集》、《济南府志》、《淄川县志》等著作。王渔洋称其“文近于蒙庄,诗近于东坡”。《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运思颇深挚,吐属亦颇温雅。”唐氏《聊斋志异序》称“最足以破小儒拘墟之见 ,而与夏虫语冰也”,“正如扬云《法言》,桓谭谓其必传矣”。《聊斋志异》卷一《雹神》、卷二《泥鬼》,均涉唐氏轶事。赵执信有七言律诗《寄唐豹岩先辈村居》:“欲叩城西白板扉,逢时触事与心违。乱山约马悤悤过,落日将云片片飞。野水半篙谁唤渡,敝庐十步且言归。空馀借鸽楼中月,分取秋光上素衣。”

[4]:此处记述有误,实为西南;

[5]:张茂荣《博山砚台产地与品类》。

(本文参考石志灏、石可、王颜山、张茂荣、张元彪等专家学者著述,朱奉村先生、毕玉奇先生亦有重要贡献,一并致谢!)

(刘培国 )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