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刻瓷艺术网 > 专题
编辑

刘永强:“瓷”上心路启新程

发布时间:2020-07-03 09:02:50 来源:原创  编辑: 
摘要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刘永强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精彩的艺术之路;用辛勤的汗水,丰富着自己的艺术人生;用一件件精品力作,为淄博市实施文化赋能行动作出新贡献。刀光笔影间,星火迸发中,刘永强的刻瓷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1.jpg

每完成一件作品,刘永强总是充满欣慰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刘永强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精彩的艺术之路;用辛勤的汗水,丰富着自己的艺术人生;用一件件精品力作,为淄博市实施文化赋能行动作出新贡献。刀光笔影间,星火迸发中,刘永强的刻瓷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这些日子,有两件事让刘永强感到特别欣慰。

6月10日,在淄博市委组织部、淄博市总工会、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的培养选树百名“淄博金牌工匠”活动中,经过层层推选,刘永强入选2020年度“淄博金牌工匠”。“金牌工匠”不仅是一项荣誉,一个称号,它更代表着一种职业精神,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上。

另一件事就是在淄川区昆仑镇党委政府及昆山社区的支持下,“刘永强陶瓷艺术博物馆”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一期工程800平方米展厅如今已建成300平方米,并投入使用。

金牌工匠 匠心独具

每次走进昆山社区(原淄博瓷厂职工生活区),都会感受到老国企那份特有的沧桑与温馨。尽管住房大都老旧了,但那种长年累月积淀下来的人间烟火,是一些新型高档社区所缺少的。当记者来到坐落于此的刘永强大师工作室,惊奇地发现,不到半年时间,这里已是“旧貌换新颜”。新铺的地面,雅致的装修,浓郁的艺术氛围,令人耳目一新。如今,这里不再叫“大师工作室”了,而成为“刘永强陶瓷艺术博物馆”。

刘永强介绍说,除展厅外,博物馆还设有实际操作间,多功能厅等,可以让人们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陶瓷艺术及陶瓷制作过程;还可以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举办笔会等,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全国各地同行们相互交流学习的艺术家园。

宽阔的展厅里,刘永强创作的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是一个由陶瓷艺术汇聚的璀璨世界。瓷上的云泉丘壑、山川美景、飞鸟走兽、人物肖像……无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徜徉其中,探寻艺术的内涵,感受瓷器的魅力,既引发一种穿越古今的遐想,又得到精神的熏陶与升华。面对这些古典与现代结合的艺术品,即使是一个外行,也能感受到刘永强对刻瓷艺术强烈的创作意识和艺术天分。

刘永强常说,刻瓷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求掌握的知识非常丰富,作者不但要在诗、书、画、印等门类具备较高的水平,而且要有高超的雕刻技艺;既要讲究金石艺术的各种刀法,又要体现中国画的笔墨效果。融汇中国工笔画重彩线条的构图与技法,使刻瓷作品画面浓淡相间,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色彩清丽、苍古、雅致。创作刻瓷,采取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将绘画艺术、雕刻艺术、陶瓷艺术巧妙结合,才能创作出有自己特色的陶瓷艺术风格。

时间,永远有着滴水穿石的力量。承载岁月的轮回,守望日子的重复。热衷于一件事,专注于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底,做到极致,这便是一个金牌工匠的匠心所在。

当年,21岁的刘永强分配到淄博瓷厂科研所工作,在山东轻工美校学的美术专长有了用武之地,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加上勤学苦练,使他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在瓷厂工作时,他几乎转遍了各个工序,除了刻瓷和工艺,对陶瓷的性能和制作也了然于心。

刘永强对刻瓷艺术孜孜追求,这一追就是三十多年。精艺术,懂工艺,擅制作,使刘永强成为瓷艺领域的全才。作为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在最近出版的《中国陶瓷百年史》中,刘永强的名字载入中国陶瓷百年史册。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刘永强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深入研究刻瓷艺术与中国画、篆刻、西洋油画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中西融合,古典与现代特色兼具的陶瓷艺术精品,从而将自己的刻瓷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刘永强大师德艺双馨,在我们行业内极具影响力,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彰显了金石艺术的各种刀法,体现出中国画的线条、笔墨、功力和韵味,多次荣获国家及省级大奖,走出了一条极具个人艺术风格的新路子。他的山水题材作品,形神兼备,大气磅礴,尽显祖国山川之美;花鸟题材作品清丽婉约,娟秀自然,得到业界同仁的高度认可。”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袁敏这样说。

2.jpg

刻瓷作品《秋日山居图》

久久为功 功在刀外

一柄刻刀,一把錾子,在莹如玉、薄如纸的瓷器釉面上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刻出深浅、粗细、疏密、虚实的点和线。因为技法独特,别具一格,因此,有人称其为“瓷上的刺绣”,也可以说它是以刀代笔的绘画,是将绘画与雕刻深邃而完美地结合于一体的工艺美术绝技。

因瓷器质坚而脆,对创作工具和手法要求极高,于是有了“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俗语。有业内人士分析道,瓷刻与绘画不同,绘画是在介质上慢慢地把色彩加上去,是一种加法艺术,瓷刻则是在瓷器上一点点削减釉彩和瓷质,是一种减法艺术。加法艺术可以进行修改,但减法艺术不行,需要一气呵成,一刀误刻,前功尽弃。创作过程的艰辛可想而知。

刘永强过硬的刻瓷功力,正是源于多年的勤奋与锤炼。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人们对肖像刻瓷还认识不足时,刘永强就开始探索,练就了“一刀准”的刻瓷本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孝成曾这样评价刘永强,他的创作能力在我们这个行业里是很强的,他对这个行业有感情、有感触、有境界、有突破,尤其他的山水刻瓷,结构雄厚、扎实,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亲切感。

这些年来,刘永强不断推出新作品,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且不说《清明上河图》、《二战风云人物》、《万壑疏风图》、《高山而居自泰然》、《山水秀色》、《霜落云端万壑幽》、《溪山松风图》这些荣获国家级、省级大奖的作品,仅去年以来,刘永强又创作完成了《十八罗汉》、《稳如泰山》、《敦煌礼佛图》及系列山水瓶等刻瓷作品。

这些作品或气势宏大,或形神兼备,或淡雅灵动,观有质感,触有手感。刀笔之下,焕发出自然与生命的光华。展现了一位艺术家深厚的艺术修为和人文修养。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工艺美术的界定,抵达了纯艺术的审美领域。在刘永强看来,艺术创作无非体现在四个字上——静、思、悟、勤。艺术家应该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要对时代作出贡献,对社会有责任感。他始终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坚定文化自信,让作品为社会添彩,为时代铸魂。

3.jpg

刻瓷作品《五岳独尊》

守望初心 心系家乡

出自对瓷厂、对昆仑镇的一份老感情,刘永强始终把这片土地当作自己的根系所在。

刻瓷艺术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刘永强扎根家乡,心无旁骛,除了对自己的陶瓷艺术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还潜心教学,培养专业艺术人才,同时,不忘回馈社会,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去年,昆山社区建设“文化一条街”,刘永强全力以赴,从设计、制作到壁画上墙,不计报酬,全力以赴,为社区建成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刘永强大师有很深的家乡情怀,他的工作室一直在昆仑镇,默默地在刻瓷领域勤奋耕耘。他的创作之路和教学事业,得到了山东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2018年9月被山东省厅聘请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导师。他经常到陶瓷学院指导学生刻瓷创作,对陶瓷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作出了积极贡献。”昆仑镇党委政府负责同志说。

如今,即将建成的刘永强陶瓷艺术博物馆,必将构筑起更广阔的精神家园和艺术天地,也必将成为陶瓷文化传承和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平台。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刘永强用坚实的脚步,走出了精彩的艺术之路;用辛勤的汗水,丰富着自己的艺术人生;用一件件精品力作,为淄博市实施文化赋能行动作出新贡献。刀光笔影间,星火迸发中,刘永强的刻瓷艺术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淄博日报记者 陶安黎)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