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刻瓷艺术网 > 专题
编辑

焦作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瓷中君子”绞胎瓷

发布时间:2020-07-07 09:33:45 来源:原创  编辑: 
摘要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的当阳峪村是绞胎瓷的发源地,绞胎瓷是以胎内纹饰变化来表现艺术的瓷种,其工艺独特,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1.jpg

位于焦作市修武县的当阳峪瓷窑遗址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的当阳峪村是绞胎瓷的发源地,绞胎瓷是以胎内纹饰变化来表现艺术的瓷种,其工艺独特,瓷器花纹由胎而生,内外相通、里外相透、一胎一面,不可复制,被称为“编出来的瓷器”,因其表里如一的特质也被誉为“瓷中君子”。

绞胎瓷又名“透花瓷”,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后或相绞拉坯、或编花印坯,浇一层透明釉烧制而成。由于泥坯绞揉方式不同,纹理变化亦无穷,能绞出木纹、鸟羽纹、云纹、流水纹等,有的如老树缠绕盘根错节,有的如层山叠嶂起伏不定,构思奇巧,变化万千。

2.jpg

绞胎瓷上形象的鸟羽纹

制胎、炼泥、擀皮……绞胎瓷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共有10个环节、108道工序,每道工序的要求都十分严格,全靠工匠们手工完成,这造成了绞胎瓷的成品率不高。

河南焦作的“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起源于唐,兴盛于北宋。北宋时期,当阳峪与当时的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并称为中国“四大瓷都”,是宋代北方著名陶瓷生产场地,其代表性器物被故宫博物院、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等珍藏。目前,全世界馆藏绞胎瓷不足60件。

2014年11月,“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3.jpg

花纹表里如一的绞胎瓷

在记载了当阳峪窑业繁荣盛况的修武县当阳峪古窑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美艺术大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战柱如数家珍地介绍说:“焦作当阳峪窑烧制的瓷器用到了绞胎、绞釉、剔花等装饰技法,以剔花著称、绞胎取胜,其风格独树一帜,闻名于世界。宋‘靖康之变’后,当阳峪窑烧制中断,导致绞胎瓷技艺失传。”为重燃熄灭近600年的绞胎窑火,柴战柱在绞胎瓷发源地修武县当阳峪村建立了绞胎瓷博物馆,专门从事绞胎瓷工艺的研究和开发。

4.jpg

“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展示绞胎瓷盘底部图案

在焦作市,司福源和何小花夫妇也是为数不多的绞胎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他们创办的福盛坊绞胎瓷有限公司(一下简称“福盛坊”)还与焦作师专美术学院联合,把制作车间变成老师的科研阵地、学生的实践课堂。另外,在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他们进行了大胆创新,将绞胎瓷的制作与书画、捏雕、贴花等工艺相结合,在胎质、纹饰、釉质、造型等方面进行了革新。

“我们独创的绞胎玉瓷,以玉入瓷、以玉入釉,所产绞胎玉璧、绞胎玉茶具系列产品,看上去内外通透、表里如一,还具有玉的温润品质,是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科技的完美结合。而且,我们研发烧制的直径0.8米‘绞胎玉璧’面世后,更是在焦作的绞胎瓷业引起了轰动。”司福源说。何小花是“美学绞胎”的实践者和开拓者。2015年,她的作品“绞胎玉璧”荣获“东方韵”国际陶瓷展金奖。绞胎玉瓷在审美上打破了传统绞胎拉坯形成的绷带式的僵化纹理,通过工艺的改良和提升,形成了自由流畅的天人合一纹理,或像山水云雾、或像花鸟鱼虫、或如水墨丹青,被业界誉为绞胎瓷的新高度。

5.jpg

福盛坊绞胎瓷创始人司福源展示“绞胎玉璧”

遗憾的是,目前焦作的绞胎瓷产业从生产规模、从业人数到产值都很有限,焦作绞胎瓷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绞胎瓷传承人柴战柱和司福源的一个共识。

6.jpg

用瓷土擀制的菊花图案

7.jpg

柴战柱绞胎瓷作品《中华龙》

8.jpg

花纹流畅的绞胎瓷作品

9.jpg

福盛坊绞胎瓷茶具

10.jpg

福盛坊绞胎瓷艺术总监何小花在编花印坯

(文/图 贾亲亲)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相关内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