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刻瓷艺术网 > 天下刻瓷
编辑

淄博日报《于受万画聊斋》新媒体发布百期研讨会发言选登(一)

发布时间:2016-08-20 来源:淄博日报书画联盟 作者:毕红梅 陶安黎 胡彬 卢雪尧 张群群 编辑:yuxun
摘要   8月18日上午,淄博日报《于受万画聊斋》新媒体发布百期研讨会暨《聊斋》绘图原作选展在齐林大酒店举行。来自市直部门、美术界、高校、企业等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于受万画聊斋》的学术价值以及社会意义,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层次高、学术气氛浓,是艺术创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创举,也首开艺术与新媒体探索更好传播与推广之先河。

8月18日上午,淄博日报《于受万画聊斋》新媒体发布百期研讨会暨《聊斋》绘图原作选展在齐林大酒店举行。来自淄博市直部门、美术界、高校、企业等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畅谈《于受万画聊斋》的学术价值以及社会意义,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层次高、学术气氛浓,是艺术创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创举,也首开艺术与新媒体探索更好传播与推广之先河。现将研讨会发言发布如下:

画出《聊斋》最妙处

1.jpg
山东省书协顾问、淄博市书协名誉主席、淄博市政协原副主席 王颜山

我和于受万先生,都是年逾古稀的人,几十年以来,我们两个同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都是聊斋志异的忠实读者和蒲松龄先生的粉丝。一个写字,一个画画,在读聊斋的方法、理念、心得、体会上不谋而合。我们都是文化界的性情中人,敏感,激动,心里有什么东西就想表现出来,因此叫做“老年表现欲。”

于受万先生天生就是个画画的,天造地设,心有灵犀,有灵气、有悟性,接受能力和表现能力特别强,他在绘画上有着很深的功底,这和他长期专业创作与思考的熟练程度是分不开的。他对聊斋的解读和悟性,对聊斋人物的准确把握,从他的画作中可见一斑。他那充满张力的线条,造型上的夸张,看似肆意泼洒的色彩,以及从营造画面的手段,整幅画风的表达,对聊斋志异原作的思维,我觉得受万先生在画聊斋的所有画作中堪称独步。如何画出聊斋志异最妙的地方?那种三维和多维空间,那种鬼狐转化,人鬼转化,阴阳转幻,时空变幻,那种妙,只有读通,才能在笔下表现出来。这一点,受万先生做得好!

新媒体连载《聊斋》绘图是个突破

2.jpg
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巩绪民

于受万老师是淄博市、山东省甚至是全国研究齐文化的专家,尤其是从年轻一直到现在坚持《聊斋志异》的创作,《全图本新绘图聊斋志异》,是《聊斋志异》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一次系统的将作品以连环画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这方面的创作,从未放弃。看着他与聊斋有关的创作越来越成熟,应该是到了一个有重大收获和成果的季节了。淄博日报通过这种新媒体的形式宣传出去,我觉得这首先是一种首创的对于老师画作成果的肯定。

再一点感受,我感觉新媒体的发展找到了与文学艺术、美术,包括与社会各个方面相结合,实现新媒体发挥作用的一个很好突破口。淄博日报在引领舆论主流方面,可以说发挥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书画艺术在淄博影响深远,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淄博日报这个新媒体,连载于老师连环画一百期,借助聊斋绘图实现传播推广,取得了很大成果,是很好的突破口。

《于受万画聊斋》是个艺术品牌

3.jpg
淄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王东宏

于受万先生是我比较尊敬的淄博市著名画家。今天借淄博日报新媒体推出于受万先生画聊斋百期研讨会,感受颇深。于受万先生画的《聊斋志异》是淄博独有的文化资源,这是其他地方的画家和艺术家所不能具备的条件,所以说,淄博日报和于老师契合,推出微信版,既提升了画家的知名度、美誉度,又提升媒体的文化品位,扩大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我个人的感受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推进一个画家,或者推进一个画家的一部分作品,使其更加知名、进步。我觉得通过这种形式,也可以留下一些有地位的、优秀的美术作品,将来我们提到于老师的时候,就会想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淄博的美术史上留下一笔,通过这种形式,推出在淄博、山东乃至全国文化展览中的这些领军人物,通过这些领军人物,带动淄博市中青年、新的年轻画家的增长,形成淄博画界的一个团队,形成淄博的一个现象,在山东打造成一个品牌。

开启宣传《聊斋》绘图新模式

4.jpg
蒲松龄纪念馆馆长 焦伟

我们聚在一起畅谈聊斋文化,于老师的全绘本在聊斋版本史上是一件大事。

首先,我代表蒲松龄纪念馆和蒲松龄研究会向于老师为蒲松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致敬,于老师是六年摹绘本,这是艺术创作上的创举。同时也感谢淄博日报,开启了新的宣传模式,为宣传我们的聊斋文化事业,为蒲松龄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设文化名城增光添彩。

我们馆曾经为于老师画聊斋搞过一次研讨会,也进行过展览,他的画作受到了海外游客的高度评价。我时常与于老师见面、交谈,在这攀谈当中,于老师也多次谈及他创作的体会,对我也深有启发。于老师在创作过程中寻求与蒲公在艺术上对话,与聊斋人物在精神上沟通,从而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创作的时候也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东晋伟大的画家顾恺之,画人物画的时候他曾经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也就是要注重神的表现,寓形写神。于老师在创作中显然得到了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用诗意的表达,动人的意境,真实再现聊斋。

有文化担当才有大手笔

5.jpg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淄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宋力

于受万先生以一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的精神,用创新创意的艺术思维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法、传统理念与现代审美、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这是一个艺术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为文艺创作树立了榜样和典范,令我们敬佩。在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名城的今天,更需要这种厚重的大手笔、大部头的系列文化艺术品。

可以说,读一本《聊斋志异》,就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正因如此,聊斋文笔奇妙,与红楼一起,形成一短一长,千古绝唱。《红楼梦》在国外的影响并不如《聊斋志异》,《聊斋志异》现在已经有20多种语言,100多种版本在国外流传,所以《聊斋志异》是读者值得用心细读的著作。在《聊斋志异》风行三百年来,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一部聊斋。

所以说,要用艺术形式呈现《聊斋》,不仅需要高超的绘画功力,还得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内涵,以及对聊斋原作的深刻理解,于受万先生做到了。

体现原作精神 传承高雅文化

6.jpg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 李义勇

聊斋文化是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和传播地域文化,推动文化名城建设方面,于受万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聊斋文化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百家争鸣,这种对人类、自然的认识在聊斋文化里面都有体现,包括对人物的善恶、性格等,于老所做的努力应该是对齐文化的传承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另一个感受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大众传播,如何把传统文化和高雅文化传承下去,淄博日报新媒体与于老的艺术融合推广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第三个感受是高雅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它的传播过程中需要体现原作的精神,正如于老所讲,他从小接触《聊斋》,《聊斋》是一部高度生活化的作品,我们不同的时代都可以读,都可以读得津津有味,但在不同的时代,我们在人生不同的时期读《聊斋》的时候,感受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怎么变,我们要注重它的原作精神,这就需要一批高层次的艺术家做一些普及性的工作,在这方面,于老为我们开了先例。

艺术与媒体融合是趋势

7.jpg
山东牛记庵养生旅游度假村董事长 孙勇

很高兴参加淄博日报《于受万画聊斋》新媒体发布百期研讨会暨《聊斋》绘图原作选展。

山东牛记庵养生旅游度假村是在保留该村落原生态的基础上,投资建起的集观光、旅游、餐饮、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文化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示范综合体项目。牛记庵度假村位于淄川区磁村西南5公里左右的大山深谷中,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因村庄位于大山深谷的半山腰上,故有“天上的村落”之称,经过开发建设,已经成为我市文化名城建设中的养生旅游景观带。

今天,这个研讨会很有意义,这是新的形势下艺术与媒体融合发展的一次创举。新媒体发展这是一个新的发展趋势,牛记庵也有一个微信公众号,阅读量大,最近通过微信平台举办了首届牛记庵旗袍节,并选出了首位牛记庵形象大使,充分体验了新媒体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聊斋》图文体现综合素养

8.jpg
淄博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杨庆芬

于受万老师创作的504幅《聊斋》图文巨制,是在深入把握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把每幅画以连环画的形式,用线描的手法,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诗意的表现,把人、鬼、狐的故事情节传达的形神毕肖。画面自由放松又张弛有度耐人回味。同时,于老又在每幅画的下面配以简短的文字,凝练传神,既体现了原作的精神,又通俗易懂,体现了于老师在绘画和文学方面的综合修养,这在全国的画家中也是水平很高的。于老师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还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治学为艺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后辈应该效学的。于老师创作的《聊斋》图文为弘扬和传承聊斋文化做出了贡献,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聊斋》绘图对淄博文化贡献大

9.jpg
荣宝斋淄博分公司董事长 沈勇杰

首先感谢淄博报社能够组织这次活动,让我们亲眼目睹于老师画聊斋的部分原创,我觉得在媒体上看到原作之后还是非常震撼的,报社组织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淄博的文化建设像于老师的画一样非常有承载力,非常有责任心。我们作为收藏界,从事文化艺术,应当非常感谢报社举办了这次活动。

潘海涛社长的开场白提到我们不提“尊敬的”,我觉得确实是“尊敬的”也显得庸俗和世俗。但是,不提不代表没有这个词,也不能没有这个词,也不能用其他去代替。一个艺术家受到尊重,不是当了什么主席,也不是你的作品价位多么高,那些东西让领导为之叫好很简单,让一般人说个好也不难,但是能不能真正受人尊重,要看你的作品,看你对社会的贡献,因此我对于老师从内心里感到敬佩。

看到于老的画以后,让人对《聊斋志异》感到耳目一新,但是仔细一看,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厚重,首先从构图上,这不是一幅作品两幅作品的成功,这是一个系列工程,我们不能说每幅作品都没有再能探讨的地方,但是总体来讲,还是让人叹为观止。我看到一幅牡丹,有的把软画硬,有的把硬变软,构图多变,每一个人物从造型,从手到腿,还有背景,都是成熟的构图,这反映了于老师整体的艺术修养。还有线条,率性随意,当我一走进会场,看到这些作品的线条,感到真是妙笔生花,有的是老辣,有的则是润泽,总之各个地方都用的恰到好处。然后就是颜色,符合现代人审美,会让我们有重读《聊斋》的冲动。

我感到于老师用六年的时间精心创作了这批作品,是对淄博文化建设的重大贡献,也是一部很好的教材书,我同意焦伟馆长对这幅作品的定位和赞赏。

进入聊斋角色是一种愉悦

10.jpg
山东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顾问、淄博市美协名誉主席、著名画家 于受万

《聊斋志异》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我看过不知多少遍,各种版本的我都有。对我而言,《聊斋志异》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书中的典故连着典故,整个一部书,堪称中华民族文化典故之大全。这部书的遣词造句更是生动精彩,而且每一个故事有每一个故事的独到意境。《聊斋志异》是用文言文写的,却能准确细腻地描绘感情,书写爱情,这是非常难得的。

我对这部书有一种特殊的情缘,我一直等到六十多岁以后才开始动笔画聊斋,当时我认为以我的能力去画这部经典,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画出来之后,竟出乎意料地成功!尤其在画的过程中,我能很快进入了角色,走进了书中的每个篇章,每个情节,我感到自己就是书里的主人公,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里面的人和事都与我息息相关。在这种创作状态下,我忘记了疲劳,甚至感到愉悦,感到精力充沛。画完之后,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名为《全图本新绘图聊斋志异》,分上、下两册。当时我去北京出版社的时候,有许多北京的专家在场。其中一个专家说:“《聊斋志异》三百年来都有人在画,全国的各个出版社几乎都出版过《聊斋志异》绘图版本。早已形成了一种视觉定式,他还要怎么画呢,我得去看看。”当这位专家看到我画的聊斋后,十分惊讶,赞叹道:“原来于受万是一个大导演啊。”

尽管这话是一个比喻,但也是对我的肯定。在画聊斋的过程当中,我的确就像一个导演在安排画中的人物。后来,天津出版社又出版了《于受万画聊斋》,最初只是一个选本,但天津出版社的总编辑看了我的作品后,坚持把每一篇都选上。

自《淄博日报》创建新媒体以来,画聊斋又有了一个新的传播平台。我觉得作为新媒体,内容应当简短一些,于是我就自己缩写聊斋故事,力求在简短的篇幅中把蒲松龄先生原文的重点和特点写出来。随着微信的不断推出,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淄博日报对我的大力支持!

关注中国刻瓷艺术网微信公众号
0
关键词: 淄博日报 新媒体 研讨会 于受万 聊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刻瓷艺术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

上一篇:跨界,让创新更巧妙——访淄博市轻纺协会会长赵鹏
下一篇:艺术与媒体的完美融合